附納的意思、附納的詳細解釋
附納的解釋
依附交結。 漢 王充 《論衡·骨相》:“ 韓生 謝遣相工,通刺 倪寬 ,結膠漆之交,盡筋力之敬,徙舍從 寬 ,深自附納之。”《新唐書·蕭至忠傳》:“ 太平 寖用事, 至忠 乃自附納,且丐還。”《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十年》:“蓋自 王安石 罷相, 括 恐大臣於法令有所改易,故潛納此説以窺伺其意,為附納之資爾。”
詞語分解
- 附的解釋 附 ù 另外加上,隨帶着:附體。附件。附帶(a.另外有所補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會(a.把不相關連的事勉強拉到一起,如“牽強附附”;b.組織文章、布局謀篇、命意修辭等創作活動,如“精思附附,十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附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
基本釋義
指“依附交結”,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主動依附或利益聯結,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多涉及政治、社會層面的依附行為。
-
單字解析
- 附:含“外加、依靠、貼近”等義,如依附、附帶;
- 納:有“接受、收進、交付”等義,如接納、繳納。
二字組合後,強調通過主動靠近或接受他人以建立聯繫。
-
文獻例證
- 漢代王充《論衡·骨相》記載韓生“深自附納”倪寬,體現主動結交;
- 《新唐書》描述蕭至忠依附太平公主,稱其“自附納”,反映政治依附關系。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暗含一定功利性,如官員攀附權貴、文人依附名士等,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例,可查閱《論衡》《續資治通鑒》等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附納(fù nà)一詞的意思是向人附加征收、收取額外費用或財物等。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部首手,右邊是部首又。它總共有12個筆畫。《漢語大詞典》中稱附納一詞來源較早,最早見于《晉書·紀傳外紀》。繁體字為附納。古時候,附納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比較接近現代的寫法。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把附納寫作“附訥”。以下是一個句子中使用附納的例句:“他們收費合理,不會隨意附納其他費用。”附納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附納費、附納人、附納規定等。與附納近義的詞彙有額外費用、附加費用等,而相反義詞則是減免費用、減免稅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