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商訂。 唐 陸希聲 《陽羨雜詠·弄雲亭》:“已共此山私斷當,不須轉轍重移文。”《舊唐書·孫伏伽傳》:“既雲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與天下斷當,許其更新。” 宋 朱南傑 《橫林遇雨》詩:“斷當篙師到雪山,片雲尼我竹林間。”《全元散曲·滿庭芳》:“聊雲霎雨恩情儉,斷當着拘鈐。”
斷當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個主要層面:
指事物或關系的終止、結束。此義項源于古漢語,如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載:“如人做事,須是到底。若做到九分,隻差這一分,便是斷當了。”此處“斷當”強調行為的徹底完成或決斷。
在典當交易中,“斷當”特指典當期限屆滿後,當戶未贖回或續當,當物所有權依法轉移至典當行的行為。依據《典當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05年第8號)第四十條:“當物估價金額在3萬元以上的,可按《擔保法》相關規定處理;不足3萬元的,典當行可自行變賣或折價處理。”此過程标志着典當關系終結。
參考來源說明:
“斷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1. 成語含義(果斷決策)
指堅決、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并付諸行動,由“斷”(斷絕、中止)和“當”(擔當)組成,強調決斷力與執行力。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決策,如“他斷當處理了這次危機”。
2. 典當行業術語
指将物品直接賣給典當行,不可贖回,與“典當”(可贖回但需支付費用)形成對比。例如:“因急需資金,他選擇斷當祖傳玉佩。”
3. 古漢語中的特殊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斷當”有商訂、裁定之意,如唐代陸希聲詩句“已共此山私斷當”,《舊唐書》中亦有用例。此用法現代較少見。
白服罷任悲東門并概兵強馬壯賓星簿扇步天超俊巢門攢所盜警洞子貨風涼拊牀赙金父母格竹貴氣合分謞激花城壞植散群黃金界滑七擦滬書洊疊漃漻京室精詣隽英科筭靈蔡鱗羅龍套落可便麥月蛨虴内郡國仆纍乾荒喬龍畫虎寝伏犬馬之誠曲庇驅禁羣厲柔嫩三君水區熟聞韬發特士特有屬性帖帖屠博戊方污俗象鍪先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