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醮的意思、符醮的詳細解釋
符醮的解釋
指畫符打醮。道士祈福禳災的祭祀活動。 清 龔自珍 《祀典雜議》之二:“帝君之稱,出於符醮青詞家,益悖律令。”
詞語分解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 醮的解釋 醮 à 古代婚娶時用酒祭神的禮:再醮(再婚)。 道士設壇念經做法事:打醮。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符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儀式術語,指通過書寫符箓和設壇祭祀來溝通神明、祈福禳災的綜合性法事活動。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部分:
一、字義溯源
-
符(fú)
本義為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信物,《說文解字》釋作"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道教引申為天神授予的神秘圖文,象征神權法力,如《道法會元》載:"符者,合天地之信也"。
-
醮(jiào)
原指古代冠禮中的敬酒儀式,《禮記·冠義》有"醮于客位"之說。道教特指設壇祭神的科儀,《正一威儀經》明确定義:"醮者,祈天地神靈之享也"。
二、宗教内涵
符醮融合符箓法術與齋醮科儀,形成完整的道教法事體系:
- 符箓功能:通過朱砂書寫特定符文(如雲篆、雷文),賦予符紙召神劾鬼之力。如治病用"治病符",驅邪用"五雷符"。
- 醮壇儀軌:需設三層法壇(上層奉三清,中層列諸神,下層安土地),配合步罡踏鬥、焚香誦經等程式,見《靈寶玉鑒·壇儀篇》。
- 核心目的:實現"以符通神,以醮達誠",如《道門定制》強調:"符醮相須,可解厄延生"。
三、曆史演變
魏晉時期符咒與醮儀初步結合,唐代杜光庭制定《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确立規範。宋代《雲笈七籤》卷四十七詳載設醮步驟:"先懸符幡,次陳貢品,後啟聖真"。明清民間衍生出《符醮全書》等實用手冊,使該儀式深入民俗。
四、現代存續
當代道教宮觀仍保留符醮傳統,如北京白雲觀"羅天大醮"包含:
- 符箧啟封(開符筒)
- 符水灑淨(淨化道場)
- 升符上表(焚符奏告)
- 謝神散壇(送神歸位)
權威參考來源
- 《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版)"符箓"條
- 《道藏》第31冊《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中國道教》期刊2018年第3期《齋醮科儀中的符圖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符醮”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與道教祭祀儀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發音:fú jiào()
- 構成:
- 符:指符咒、符箓,是道教用于驅邪、祈福的符文。
- 醮:指祭祀或祈福的儀式,特指道士設壇做法(如提到“打醮”是道教重要儀式)。
二、詳細解釋
符醮指道士通過畫符與打醮結合的祭祀活動,用于祈福消災或驅除邪祟()。例如:
- 清代龔自珍在《祀典雜議》中批評“符醮青詞家”的稱呼違背禮法()。
三、用法與語境
- 宗教場景:常見于道教儀式,如祈福、禳災等。
- 文學/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或帶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動()。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畫符打醮:直接描述符醮的核心行為。
- 齋醮:道教中更廣泛的祭祀儀式總稱。
總結來看,“符醮”是道教特有的術語,融合符咒與祭祀,具有宗教儀式與曆史文化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膀臂标搒掣鲸塵紛城隈懲乂臣下饬知讀蜺附骥尾貢薦供給制拱玩古貝哈剌契丹喝風呵煙懷寵皇支火不登将攝進退履繩狂愎窾會狼顧鸱跱懶怯斂淚蛎灰靈誨泠綸徿徸露節民間藝術噴激潛牛青拂青龍刀青絲編寝帳漆椀軟沙乳孩兒省閱伸愬十郎八當釋手實細肆鱗損失瞳孔同年生團茅屠子罔莫绾攝瓦塼偎抱相生相尅閑見轄制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