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潛牛”。生活在南方江河中的野牛。《文選·張衡<西京賦>》:“搤水豹,馽潛牛。” 薛綜 注:“水豹、潛牛,皆謂水處也。” 李善 注:“《南越誌》:‘潛牛,形角似水牛。’”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動》:“ 勾漏縣 大江中有潛牛,形似水牛,每上岸鬭,角軟還入江水,角堅復出。”中國歌謠資料《古今風謠拾遺·牧者歌》:“毋飲江流,恐遇潛牛。” 史夢蘭 注:“《廣東新語》:‘ 西江 有潛牛,牛身魚尾,能上岸與牛鬭。’”
“潛牛”是一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傳說生物,其含義和特征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潛牛”指生活在南方江河中的一種野牛,形态與水牛相似,但習性特殊,常潛伏于水中。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張衡的《西京賦》,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等古籍也有記載。
潛牛的形象可能源于古人對水牛習性的觀察與想象融合,既體現自然生物特征,又帶有警示水域危險的民間傳說功能。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水經注》《酉陽雜俎》等原始文獻。
《潛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牛頭伏在水面下,隻露出一角的景象。引申意義是指能力深藏不露,潛伏在暗處。
從字形結構來看,《潛牛》的拆分部首是水(shuǐ)和牛(niú)。牛部表示與牛有關,水部表示與水有關。《潛牛》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潛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農民在水邊放牛,有時牛會伏在水面下涼快,隻露出一角,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繁體字為「潛牛」。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潛牛》一詞的古代寫法為「潛牛」,可以看出和現代寫法的「潛牛」相似,隻是沒有簡化。
1. 他平時很低調,就像潛牛一樣,等待着最佳時機展露才華。
2. 這位音樂家是個潛牛,平時看似普通,但一上台就能展現出驚人的天賦。
潛心、牛奶、潛意識、潛力、潛水、潛藏
隱忍、蟄伏、潛伏、藏匿
暴露、顯露、展露、表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