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狼兇視,如鸱峙立。比喻兇暴者伺機欲動。《北史·魏紀一論》:“ 明元 承運之初,屬廓定之始,于時狼顧鴟跱,猶有窺覦,加以 天賜 之末,内難尤甚。”
“狼顧鸱跱”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該成語形容兇暴者伺機欲動的狀态,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字面意象
“狼顧”指狼回頭張望的警惕姿态,“鸱跱”則描繪鸱鳥(貓頭鷹)峙立窺伺的動作,兩者結合比喻心懷不軌者暗中觀察、等待時機發動攻擊或制造動亂。
引申含義
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動蕩中,殘暴勢力或野心家窺伺時局、蓄謀行動的狀态。例如《北史·魏紀一論》中“明元承運之初,屬廓定之始,于時狼顧鸱跱,猶有窺觎”,即指政權初立時各方勢力虎視眈眈的情形。
常見誤讀
部分詞典提到“形容猶豫不決”(如、2、6),但結合古籍用例及高權威來源,其核心含義更偏向“兇暴者伺機而動”,而非單純猶豫。
注:該成語發音存在“chī yín”與“chī zhuǎ”等差異,建議以《漢語大詞典》注音“láng gù chī yín”為準。
《狼顧鸱跱》是一個成語,意為狼盯着,貓兒跳着,形容時刻警惕和戒備。
《狼顧鸱跱》由狼、顧、鸱、跱四個字組成。各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狼:犬(犭) + 良(裡) → 4畫 + 7畫 = 11畫
顧:頁(⺌) + 口 → 4畫 + 3畫 = 7畫
鸱:鳥(鳥) + 知(知) → 5畫 + 8畫 = 13畫
跱:足(⻊) + 隹(隹) → 7畫 + 8畫 = 15畫
《狼顧鸱跱》出自《史記·衛将軍魏公子列傳》。原文寫道:“公子哭數聲,使人盜得。公子聞歌者不絕,怒。曰:‘龍德公子,天之所寵厚矣。今臣子走,而樂不廢者,何俟于此?’”
《狼顧鵄躒》是《狼顧鸱跱》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一些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狼顧鸱跱》的漢字寫法在古代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他一直保持着《狼顧鸱跱》的态度,不容忽視。
狼狽、顧慮、鸱張
警醒、警惕、戒備、警戒
漫不經心、大意、掉以輕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