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醮的意思、符醮的详细解释
符醮的解释
指画符打醮。道士祈福禳灾的祭祀活动。 清 龚自珍 《祀典杂议》之二:“帝君之称,出於符醮青词家,益悖律令。”
词语分解
- 符的解释 符 ú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符。符信。符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咒。护身符。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符瑞。符应(
- 醮的解释 醮 à 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再婚)。 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打醮。 笔画数:; 部首:酉;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符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术语,指通过书写符箓和设坛祭祀来沟通神明、祈福禳灾的综合性法事活动。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两部分:
一、字义溯源
-
符(fú)
本义为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信物,《说文解字》释作"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道教引申为天神授予的神秘图文,象征神权法力,如《道法会元》载:"符者,合天地之信也"。
-
醮(jiào)
原指古代冠礼中的敬酒仪式,《礼记·冠义》有"醮于客位"之说。道教特指设坛祭神的科仪,《正一威仪经》明确定义:"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
二、宗教内涵
符醮融合符箓法术与斋醮科仪,形成完整的道教法事体系:
- 符箓功能:通过朱砂书写特定符文(如云篆、雷文),赋予符纸召神劾鬼之力。如治病用"治病符",驱邪用"五雷符"。
- 醮坛仪轨:需设三层法坛(上层奉三清,中层列诸神,下层安土地),配合步罡踏斗、焚香诵经等程式,见《灵宝玉鉴·坛仪篇》。
- 核心目的:实现"以符通神,以醮达诚",如《道门定制》强调:"符醮相须,可解厄延生"。
三、历史演变
魏晋时期符咒与醮仪初步结合,唐代杜光庭制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确立规范。宋代《云笈七签》卷四十七详载设醮步骤:"先悬符幡,次陈贡品,后启圣真"。明清民间衍生出《符醮全书》等实用手册,使该仪式深入民俗。
四、现代存续
当代道教宫观仍保留符醮传统,如北京白云观"罗天大醮"包含:
- 符箧启封(开符筒)
- 符水洒净(净化道场)
- 升符上表(焚符奏告)
- 谢神散坛(送神归位)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符箓"条
- 《道藏》第31册《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中国道教》期刊2018年第3期《斋醮科仪中的符图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符醮”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与道教祭祀仪式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发音:fú jiào()
- 构成:
- 符:指符咒、符箓,是道教用于驱邪、祈福的符文。
- 醮:指祭祀或祈福的仪式,特指道士设坛做法(如提到“打醮”是道教重要仪式)。
二、详细解释
符醮指道士通过画符与打醮结合的祭祀活动,用于祈福消灾或驱除邪祟()。例如:
- 清代龚自珍在《祀典杂议》中批评“符醮青词家”的称呼违背礼法()。
三、用法与语境
- 宗教场景:常见于道教仪式,如祈福、禳灾等。
- 文学/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或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 画符打醮:直接描述符醮的核心行为。
- 斋醮:道教中更广泛的祭祀仪式总称。
总结来看,“符醮”是道教特有的术语,融合符咒与祭祀,具有宗教仪式与历史文化双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笨麴比疎逋丑粲如搀说陈疴陈诗打呼噜瘅恶司躭饶刀砧短篱風習纷龎俯首弭耳脯田附统浮员棡鼓高鬟高举共振过采海盟山咒浣纱津灰白壶罍浑虫骄邪羁服金毗罗可生眶睫间枯槁客了法柳亸花娇罗钳吉网暖座麅子鹏举惬意跂息群众关系汝坟上竿柿糕寿阳妆讨死特得涂料王义味同嚼蜡微远五盐项跖闲量小抄儿校联小媳妇子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