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形茅屋。 金 元好問 《别李周卿》詩之二:“懷我同心人,團茅住深竹。” 元 張可久 《紅繡鞋·蔡行甫郊居》曲:“白露離離香稻,清風小小團茅。”
“團茅”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解釋為圓形茅屋,常見于古代詩文。以下為詳細解析: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多用于營造田園意境,例如:
“團茅”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詩詞或曆史文獻時可能遇到。其意象多與隱逸文化、自然生活相關,常見于山水田園派作品。
“團茅”通過字面組合(圓形+茅屋)與詩文引用,生動呈現了古代簡樸自然的居住形态。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可參考《元好問詩注》或《全元散曲》。
團茅(tuán máo)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用于蒸制食物的竹箕。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團和茅。
團茅的部首是囗(口)和茂(艸),團茅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團茅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團指的是将物體捆綁在一起,茅指的是竹子制成的箕。結合起來即表示用竹箕捆綁物體。
團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團茅。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團茅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具體來說,團茅在古代的寫法為團卯。
1. 她用團茅蒸制的包子非常好吃。
2. 這個竹箕是團茅制作的,非常結實耐用。
團茅可以與一些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如團茅蒸(用團茅蒸制),團茅制品(用團茅制作的物品)。
團茅的近義詞是竹箕、竹蒸箕。
團茅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