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制的意思、供給制的詳細解釋
供給制的解釋
[supply on a maintence basis;free supply system] 按大緻相同的标準分配生活資料的制度
詳細解釋
由國家直接免費供給工作人員以生活必需品的一種分配制度。 中國 革命戰争時期和建國初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1950年以後逐步改為工資制。 趙樹理 《楊老太爺》:“供給制幹部要什麼錢?當幹部又不是做生意!” 水運憲 《禍起蕭牆》:“還有當年由供給制改成薪金制,中央一再強調要經過地方同意。” 陳卓乾 《三回香港》一:“那時我們還是實行供給制,衣服鞋襪由公家發,剩下的幾塊錢發下來,買點針線什麼的就完了。”
詞語分解
- 供的解釋 供 ō 準備着東西給需要的人應用:供給(?)。供求。供應。供需。供銷。提供。供不應求。 求 供 ò 奉獻:供養。供獻。供奉。供佛。供職。 祭祀用的東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
網絡擴展解釋
供給制是中國在特定曆史時期實行的一種生活資料分配制度,其核心特點是由國家或組織直接免費提供生活必需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與實施時期
供給制主要在中國革命戰争時期(如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50年代)實行。它面向部分工作人員,尤其是革命隊伍成員和早期國家幹部。
-
供給内容與标準
- 覆蓋個人基本生活需求:衣、食(分大/中/小竈标準)、住、行、學習用品及少量津貼。
- 延伸至家庭保障:包括配偶及子女的生活費、保育費等。
- 制度性質與特點
- 具有戰時共産主義特征:平均分配、按需定量,適應物資匮乏時期的特殊需求。
- 以行政級别劃分供給标準:例如夥食分竈制度體現職務差異。
- 曆史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蘇區經濟模式。
- 改革:1950年後逐步被工資制取代,至1955年全面取消。
注:部分非權威來源(如、4、9)提及的細節需謹慎參考,建議以權威曆史文獻或政府檔案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供給制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種經濟制度或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下,由生産者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的生産能力,主動提供産品和服務給消費者的一種供應方式。
下面是供給制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立
- 筆畫:4畫
供給制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供給"和"制"是兩個獨立的詞彙,合在一起形成了供給制的概念。"供給"指的是提供、供應的意思,"制"指的是規定、制定的意思。在經濟學領域,供給制的概念是由"供給"和"制"這兩個詞的含義組合而成的。
至于繁體字形式,"供給制"在繁體中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錄,因此無法準确給出供給制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以下是供給制的例句:
1. 隨着市場的發展,供給制逐漸取代了計劃經濟的生産模式。
2. 這家公司采用了供給制管理,實現了生産和銷售的高效銜接。
與供給制相關的組詞包括:供應、制度、生産、消費、需求等。
供給制的近義詞可以是供應鍊、生産制度、供銷模式等。
至于反義詞,可以是需求制、計劃經濟、供不應求等。
希望以上信息符合您的需求,請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