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知的意思、饬知的詳細解釋
饬知的解釋
(1).舊時公文的一種。專用于上級官署通知下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過得幾天, 南京 藩台的飭知到了, 繼之 便打點到 南京 去稟謝。”
(2).指命令使知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此時 繼之 已經奉了劄子,飭知到任。”
詞語分解
- 饬的解釋 饬 (飭) ì 整頓,使整齊:整饬紀律。 古同“敕”,告誡,命令。 謹慎:“程元鳳謹饬有餘,而乏風節”。 古同“飾”,巧飾。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網絡擴展解釋
“饬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ì zhī,主要用于舊時公文場景,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釋義
- 上級對下級的正式通知:指舊時上級官署通過公文形式告知下屬事項,具有行政命令性質。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南京藩台的飭知到了”,即上級将任命通知下發至地方。
- 命令使知曉:通過官方指令傳達信息,要求下屬執行或知悉。
2.字義解析
- 饬:本義為“整頓、命令”,如“整饬紀律”,引申為官方告誡或指令。
- 知:意為“知曉、通知”,此處強調通過公文形式傳達。
3.使用場景
- 常見于清代至民國的官方文書中,如《儒林外史》中記載“飭知該縣儒學教官”,即官府通過公文命令下屬機構執行某項任務。
- 現代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
4.近義詞與示例
- 近義詞:谕令、通告、饬令。
- 例句(來自古籍):
“繼之已經奉了劄子,飭知到任。”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資料來源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詳見)。如需進一步查詢,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儒林外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饬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教導、告誡、啟發等。它的部首是食和口,并且共有16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晚近,具體起源尚無明确資料可考。
在繁體字中,《饬知》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關于《饬知》這個詞的使用情況沒有具體的記錄,因此無法提供古代的寫法。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饬知》這個詞,例如:
1. 饬知員工合理分配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2. 父親常常饬知我要堅持學習,追求自己的夢想。
與《饬知》相近義的詞語包括指導、教育、引導等。相反的,與《饬知》意義相反的詞語可能是誤導、疏導等。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