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擔任宰相職務。用 殷 相 伊尹 故事。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二四:“如何負公鼎,被奪笑時人。”參見“ 負鼎 ”。
“負公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擔任宰相職務,源于商朝名相伊尹的典故。伊尹曾背負鼎(古代炊具)為商湯烹煮食物,後輔佐君王治國,成為賢相的代表。
《史記》記載,伊尹通過“負鼎”接近商湯,最終被重用為相,故後世以“負公鼎”比喻肩負國家重任,特指宰相之職。
唐代陳子昂在《感遇》詩中寫道:“如何負公鼎,被奪笑時人。”暗喻賢臣被貶的無奈。
現代也可引申為承擔重大責任,但核心仍與政治高位的職責相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感遇》詩注。
《負公鼎》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背負着公共的重擔或責任。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負”、“公”和“鼎”。
拆分部首和筆畫:詞語“負公鼎”的第一個字是“負”,它的拆分部首是“貝”,總共有貝的8畫。第二個字是“公”,它的拆分部首是“八”,總共有八的3畫。第三個字是“鼎”,它的拆分部首是“钅”,總共有钅的9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鼎是一種象征權力和財富的炊事器具,因此“負公鼎”的意思就是背負着重要的公共責任。
在繁體字中,詞語“負公鼎”保持了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負公鼎”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有所不同。例如,“負”字在古代多以繁體寫成“負”,“公”字在古代常常寫作“工”,“鼎”字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沒有太大差别。
以下是一個使用“負公鼎”這個詞的例句:他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總是能夠背負起公鼎,為團隊的成功貢獻力量。
一些與“負公鼎”相關的組詞有:負重、公共、承擔、擔當。
近義詞可以包括:負重責任、肩負重任。
反義詞可以包括:逃避責任、推脫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