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晚衙的意思、晚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晚衙的解釋

舊時官署長官一日早晚兩次坐衙,受屬吏參拜治事。傍晚申時坐衙稱晚衙。 唐 白居易 《夜歸》詩:“逐勝移朝宴,留歡放晚衙。”《南宮詞紀·玉包肚·<題情>之二》:“緑牕低亞,看遊蜂争喧晚衙。” 清 曹寅 《雨夕偶懷桐臯僧走筆得二十韻卻寄》:“晚衙鼓鼕鼕,簿牒清擾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晚衙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特質的詞彙,指古代官署在傍晚時分的第二次辦公活動。該詞源自唐宋時期的官制文化,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

核心釋義

  1. 時間與職能

    晚衙特指古代官府在申時(約下午3至5點)進行的第二次升堂議事或處理公務的環節。與“早衙”(清晨辦公)相對,體現了古代“一日兩衙”的行政制度,見于《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的記載。

  2.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晚衙常被用以渲染官場氛圍或寄托閑適情感。例如,白居易《北亭》雲“吏人引囚多,亦須晚衙散”,通過“晚衙”刻畫官吏的繁忙場景。

  3. 文化延伸

    該詞隱含古代行政效率與時間管理的特征。據《唐六典》記載,州縣官員需按時完成早晚衙的文書批閱、訴訟審理等事務,反映了官僚體系的規範化運作。

參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晚衙”是古代官署制度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舊時官署長官每日傍晚申時(約下午3-5點)的坐衙辦公制度,與早晨的“早衙”對應。官員需在此時間段處理政務、接受屬吏參拜,屬于古代行政常規安排。

二、曆史背景

  1. 制度特征:古代官員每日需進行兩次坐衙,分别稱為“早衙”(卯時,約早晨5-7點)和“晚衙”,如唐代白居易《夜歸》詩句“逐勝移朝宴,留歡放晚衙”即描述此制度。
  2. 時間考證:晚衙具體時間在“申時”,對應現代下午3-5點,部分文獻記載如清代曹寅詩句“晚衙鼓鼕鼕”進一步印證其時間節點。

三、文學與引申用法

  1. 詩歌意象:晚衙常被用作古典文學中的時間意象,如《南宮詞紀》中以“看遊蜂争喧晚衙”暗喻傍晚時分的喧鬧場景。
  2. 成語化引申:現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遲到或拖延”,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引申義。

四、相關對比

建議需區分具體語境:在曆史文獻中多指制度性辦公時段,現代使用若涉及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百夫長白山黑水本草笨重滮滮跛踬不拔一毛不住子長跽承衰赤蛇出職定額稅妒花女獨門獨院風風傻傻供待恭職和鹄踝拐黃不老火畜夥勇頰囊将功折過甲葉繼踵而至俊物麇至沓來琚瑀刻棘曠窅枯膓酷虐厲涉六鳌龍光瑞像龍軒買手漫不經心木香菊胖肆平靜前後侵蛑親翁容喙睿覽三言繩削拴車說堂四路四其禦史送往視居天涯咫尺晩霁舷邊仙域消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