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悚懼貌。《晉書·王湛傳》:“ 濟 才氣抗邁,於 湛 略無子姪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慄然,心形俱肅。” 明 高啟 《遊天平山記》:“廣石覆之如屋,既入,則慄然若将壓者。”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故震他國之強大,慄然自危。”
“慄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堅實密緻貌
這一釋義源自明代方孝孺的《送李生序》,文中用“栗然而潤”形容玉石的質地堅實且潤澤。此處“慄然”側重描述物體緻密、細膩的狀态,屬于較為古典的用法。
恐懼瑟縮貌
現代語境中更常見的是其引申義,表示因恐懼、震驚而戰栗的狀态。例如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寫道“全歐人士,為之栗然震驚”,即通過“慄然”強化了人們面對沖擊時的驚惶反應。此義項中,“慄”通“栗”,與“不寒而栗”的“栗”同源。
補充說明:當前“慄然”多用于書面表達,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其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但現代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更傾向第二種釋義。
慄然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含義。它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廠,廠表示門,而心表示情感,因此慄然可以理解為情感像大門一樣打開,突然湧上心頭。該字的筆畫數為十二畫。慄然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論語》,原文是“達巷黨人曰:‘慄敢不敢後?’子路‘’”。
慄然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慄然,字形保持一緻,隻是多了一個部首的變化。
在古代,慄然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一些不同。但由于該字在古代文獻中出現較少,具體的寫法變化難以考證。現代書法家也常根據個人風格對古代字形進行創新,因此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在字形上可能有細微差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慄然的例句:
慄然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詞組,如:慄然心動、慄然發抖等。近義詞包括:驚訝、吃驚、震驚等。反義詞則可以是一些相反的詞彙,如:平靜、安定、沉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