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增減。《左傳·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登降以數言之,非以位言之也。登謂增其數,降謂減其數也。” 宋 範仲淹 《六官賦》:“俎豆之事,登降而不失其宜。”《宋史·食貨志上一》:“按田萊荒治之迹,較戶産登降之籍,驗米穀貴賤之價,考租賦盈虧之數。”
(2).引申為改革。 明 吳承恩 《<留思錄>序》:“夫古昔盛時,天子巡狩方嶽之下,列國諸侯采詩以獻之,命太師陳而觀焉,于以登降政俗。”
(3).猶進退。指登階下階進退揖讓之禮。《墨子·非儒下》:“﹝ 孔丘 ﹞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衆。”《韓非子·八說》:“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 陳奇猷 集釋引 太田方 曰:“‘登降周旋’,指古禮也。”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正月元日,初見宗祖。躬執百禮,登降拜俯,薦于新宮。”《宋史·樂志七》:“肅然威儀,登降周旋。”
(4).上下。指從低處到高處,從高處到低處。《文選·揚雄<甘泉賦>》:“登降峛崺,單埢垣兮。” 李善 注:“登降,上下也。” 漢 班彪 《北征賦》:“乘陵岡以登降,息 郇 邠 之邑鄉。”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我行豈不遙,登降千裡餘。” 清 趙翼 《茅山紀遊》詩:“峩峩 九霄殿 ,登降紛摩肩。”
(5).起伏。一起一落。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 漢 班固 《西都賦》:“增盤崔嵬,登降炤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隋書·天文志上》:“況人路迂迴,山川登降。”
(6).升降。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於是列髹彤之繡桷,垂琬琰之文璫,蝹若神龍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履薄非兢,臨深罔戰。授受靡諐,登降弗爽。”
(7).立即降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歲時亢旱,天子祈雨不得。 良 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紫雲沓起,甘雨登降。”
"登降"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兩個核心義項:
一、升降起伏 指地形或空間的上下變化。該用法最早見于《漢書·司馬相如傳》:"其山則盤纡岪郁,隆崇嵂崒,登降施靡",生動描繪山巒高低起伏的形态。《文選·揚雄〈羽獵賦〉》中"渟湟沆瀁,錯紾盤委,天地虹洞,固無端涯,大明生東,月朔西陂"的注釋也延續了這一用法。
二、禮儀動作 特指古代禮儀中的登階與降階行為,體現禮制規範。《周禮·春官·司幾筵》記載:"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左右玉幾,祀先王昨席亦如之",鄭玄注"登降酌獻之節"說明這是祭祀儀式中的重要儀軌。宋代陳旸《樂書·樂圖論》中"工四人,升自西階,登降作止"的記載,則具體展現了禮樂活動中的動作流程。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收錄為"上下;從低處到高處為登,從高處到低處為降"的釋義,體現了古代漢語中反義複合詞構詞特點。字源學考證顯示,"登"字甲骨文作雙手捧豆(禮器)登階狀,與禮儀動作存在原始關聯。
“登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及文獻示例如下:
增減;調整
本義指數量的增加或減少,引申為對事物進行調節。例如《左傳·桓公二年》提到“登降有數”,指通過數量調整維持秩序。宋代範仲淹在《六官賦》中亦用此意,強調禮制調節的適宜性。
改革;變革
從“增減”進一步引申為制度或政策的調整,如明代吳承恩《留思錄序》中“登降政俗”,即指通過改革整頓政風民俗。
進退揖讓之禮
指古代禮儀中的登階、降階等動作,體現行為規範。如《韓非子·八說》批評繁瑣的“登降周旋”之禮,認為其效率低下;《墨子·非儒》也提到孔子以此禮示範儀節。
地理空間的上下起伏
描述從低處到高處或相反的運動,常見于文學作品。如揚雄《甘泉賦》用“登降峛崺”形容山勢起伏;陶淵明詩句“登降千裡餘”則描繪長途跋涉的地形變化。
立即降下(較少見)
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特定語境中,如文獻提到的“立即降下”。
該詞核心圍繞“變化”展開,既可指具體數量、動作的增減進退,也可引申至抽象的制度改革或自然地理的起伏。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韓非子》等原典或權威詞典。
剝放葆養閉門思過弊帷不易蟾酥坼副螆蛦麤拙待取地東蝶庵觝角戲二帝三王反跌富貴榮華光宅貴妃粉圭勺龜绶鬼星荒庭湖海士昏诐羁雌解诮集錦矜貸開爽濫吹老吃連房糲粢磷淄鸾鈴緑線哤聒慕勢撚指牉育撇波遷善去惡泉石膏肓三刑上分史冊算祿歲殚天可憐見停辍偷偷摸摸卧牀握齱斡運霧噴遐遠悉達多溪壑隙開細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