鉢龍的意思、鉢龍的詳細解釋
鉢龍的解釋
缽中之龍。事本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秦·僧涉》:“ 僧涉 (一作 沙公 )者,西域人也……能以祕祝下神龍。每旱, 堅 常使之呪龍。俄而龍便下鉢中,天輒大雨”。
詞語分解
- 鉢的解釋 鉢 ō 見“缽”。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 龍的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衆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鉢龍”一詞,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和詞典中暫未收錄明确解釋。根據現有資料推測,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
用字準确性需确認
- “鉢”是“缽”的繁體字,通常指僧人的食器(如紫金缽)。若結合“龍”字,可能指向與佛教相關的傳說或器物裝飾紋樣,但缺乏直接文獻依據。
-
可能存在的關聯詞彙
- 若為“逴龍”,則指《楚辭》中北方寒山或神名,一說為“燭龍”(身長千裡、人面蛇身的赤色神)。
- 若為“漦龍”,則指吐涎沫的惡龍,見于清代詩句。
- 若為“箨龍”,則為竹筍的别稱,典出唐詩宋詞。
-
建議與補充
- 請确認是否為上述相似詞彙的筆誤,或提供更多語境線索。
- 若指器物紋樣中的龍,可參考“缽盂紋飾”相關研究;若屬文學創作詞彙,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由于當前資料有限,建議通過更權威的文史詞典或具體文獻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鉢龍》這個詞的意思
該詞《鉢龍》(pó lóng)可指代一種古代器皿,用于供奉佛教的湯水或盛放供品。這種器皿類似于碗或盤子,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鉢龍在佛教寺廟中廣泛使用,代表着虔誠信仰和供奉。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钅(金)、龍(龍),鉢龍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鉢龍》一詞的來曆源于佛教文化,是漢字演變發展的結果。在繁體中,鉢龍的字形保留更多傳統漢字的特點,通過獨特的構造和書寫方式,傳遞出古老而莊重的意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鉢龍的字形略有些不同。其中,“鉢”字的部分尚未分裂為“钅”和“龍”的構造,整體形狀趨向更加簡化,而“龍”字僅有9個筆畫。
例句
1. 我們在廟裡看到了一隻華麗的鉢龍,它給人一種神聖而莊重的感覺。
2. 在佛教儀式中,鉢龍被用來盛放供品,以示對佛教信仰的敬意。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鉢盆、鉢座、龍腦
近義詞:鉢器、佛具、鉢盂
反義詞:凡器、俗器、常用器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