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蟷蜋的意思、蟷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蟷蜋的解釋

螳螂的别名。《爾雅·釋蟲》“不過,蟷蠰” 宋 邢昺 疏:“不過,一名蟷蠰,一名蟷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蟷蜋(dāng láng)是漢語中對昆蟲綱螳螂目動物的古稱,現多寫作"螳螂"。該詞屬于雙音節聯綿詞,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與構形 "蟷"為形聲字,從蟲當聲,本義特指螳螂類昆蟲(《說文解字·蟲部》載:"蟷,蟷蜋也")。"蜋"同"螂",表示具有甲殼特征的節肢動物。二字組合最早見于《禮記·月令》"小暑至,蟷蜋生",屬古代文獻中規範用字。

二、生物學特征 作為肉食性昆蟲代表,蟷蜋前足特化成鐮刀狀捕捉足,頭呈三角形且可自由轉動,《爾雅·釋蟲》稱其"有斧蟲",郭璞注:"執斧蟲,蟷蜋也"。這種形态特征在《本草綱目》中亦有詳細記載:"蟷蜋骧首奮臂,能緣能捕"。

三、文化象征意義 古代典籍常取蟷蜋"舉斧擋車"的習性喻指自不量力,如《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蟷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生物學專業領域,日常語境已逐漸被"螳螂"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蟷蜋”是螳螂的别稱,拼音為dāng dāng。該詞屬于古漢語或方言中的用法,現代更常用“螳螂”一詞,指代一類捕食性昆蟲,其特征是前肢呈鐮刀狀,常用于捕捉獵物。

需要注意的是,搜索結果中提到的“螲蟷”和“蜣蜋”是不同物種:

若需進一步了解螳螂的生物學特性或文化意象,可參考昆蟲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熬煮白衣民族薄唇輕言補谥車到山前必有路呈報初級學院雕鹗調伏低等植物頂嘴凡弱繁星分飛憤隔封港鋒戈封裹父輩功名利祿龔隗貫割光訓海畔滉漭回岡建瓴繭甕加席肌腹旌儒廟金家急拍拍開戶苦茶靈瓜沒做奈何處彌遠魔雲平活青籥起先染患傷刻賞酌山淫韶雅神會石盤詩中有畫司命絲條四至堂差掏摝通參瑕玼象寄仙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