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育塔的意思、阿育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育塔的解釋

即塔。 阿育王 改奉佛教後,傳說于各地建立八萬四千塔,故名。 元 倪瓒 《送僧》詩:“去依阿育塔,還宿梵王家。” 清 趙翼 《劉蔭萱遠寄藏佛一尊賦謝》詩:“其多豈特八萬四千阿育塔,直與 恒河 同數微沙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育塔(Ā yù tǎ)是漢語中對古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Aśoka)所建佛塔的特定稱謂。它在佛教文化及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核心含義如下:

  1. 詞彙本義與構成:

    • 阿育: 音譯自梵語“Aśoka”,指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約公元前304年—前232年)。他統一印度大部後皈依佛教,成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護法王之一。
    • 塔: 漢語對佛教紀念性建築“Stūpa”(梵語,音譯“窣堵坡”)的意譯。原意為墳冢,後演變為供奉佛陀舍利、經文或紀念佛教聖迹的宗教建築。
    • 合稱: “阿育塔”即特指由阿育王下令建造或資助修建的佛塔。
  2. 曆史背景與宗教意義:

    • 據佛教典籍(如《阿育王傳》、《善見律毗婆沙》)記載,阿育王在皈依佛教後,為弘揚佛法,曾開啟“八王”所建的原始佛塔(如佛陀涅槃後的舍利八分塔),取出佛陀真身舍利。
    • 他下令在印度全境乃至周邊地區建造了八萬四千座(象征佛法廣大無邊)佛塔,用以重新安奉這些舍利,供信衆禮拜。這些塔即被稱為“阿育王塔”或簡稱“阿育塔”。
    • 阿育塔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從區域性宗教向世界性宗教傳播的重要轉折點,是阿育王推行“正法”(Dhamma)統治、以佛法教化民衆的具體體現。
  3. 建築特征(早期形态):

    • 最初的阿育塔繼承了印度“窣堵坡”的基本形制:通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 基壇: 圓形或方形的台基。
      • 覆缽: 半球形的塔身主體,象征宇宙或墳冢。
      • 平頭: 方形的箱狀結構,位于覆缽之上。
      • 刹杆: 從平頭中心豎起的柱杆。
      • 相輪: 套在刹杆上的圓環(華蓋),數量不等。
    • 塔身常圍有石質圍欄(如著名的桑奇大塔圍欄)和塔門,上面雕刻佛本生故事、法輪、菩提樹、獅子等象征物(因早期佛教避免直接刻畫佛陀形象)。
  4. 文化影響與象征:

    • 舍利崇拜中心: 阿育塔是佛陀涅槃後舍利崇拜的物質載體,成為早期佛教徒朝聖和禮拜的核心場所。
    • 佛法傳播象征: 遍布各地的阿育塔是阿育王推行佛法的實物見證,象征着佛法的廣泛傳播和國王的虔誠護持。
    • 後世佛塔的源頭: 阿育塔的基本形制(尤其是覆缽式)對後世印度、東南亞、東亞(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的佛塔建築産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許多古塔(如一些樓閣式塔、密檐式塔)的源頭均可追溯至這種傳入的窣堵坡形式。
    • 阿育王信仰: 在中國佛教史上,“阿育王塔”也常與特定的聖迹或傳說相聯繫(如甯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傳說),強化了阿育王作為佛教大護法王的形象。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阿育塔”是一個具有宗教與曆史背景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阿育塔”指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改信佛教後,傳說在各地建立的佛塔,總數達八萬四千座。這種塔因阿育王而得名,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象征。

二、地理特征

位于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龍源口鎮,鄰近“龍源口大捷”遺址。其獨特之處在于自然景觀與人工建築的結合:主體為一座突兀的巨型石峰,形似佛塔,山頂另建有塔,形成“似塔非塔”的奇觀。

三、名稱由來

  1. 佛教關聯:直接源于阿育王建塔的傳說(見《辭海》記載)。
  2. 民間釋義:部分當地居民認為“阿”指阿彌陀佛,“育”有撫育衆生之意。

四、文學引用

元代倪瓒、清代趙翼等詩人均在其作品中提及“阿育塔”,如“去依阿育塔,還宿梵王家”(倪瓒《送僧》),體現其文化影響力。

五、傳說故事

據地方傳說,阿育塔的巨石峰是因如來佛祖鎮壓蒼龍而形成,後被附會為阿育王所建佛塔之一,增添了神話色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或旅遊信息,可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搜狗百科)及(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奧室凹凸印幫耧剝割罷箸蟬蛇槎岈車幔撐目尺繩儲嫡處物燈影戲點飢鬄發鬥店杜廢璠玙格色觏痻股本華池楻闆胡瓜回睨婟澤甲馬解帆戒方金聲玉色舉刺考館叩詢口中虱楞然燎若觀火骊目令節曆指謾駡名捕棚簾篇葉啟草七诰啓足熱腸古道贍表少民省牲死籍崧鎮陶宛同歲生吐飯蜂翔灣回為詐誣情霧屯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