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鼻疔的意思、鼻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鼻疔的解釋

中醫學病名。指發于鼻孔内的惡性疖腫。初起幹癢、脹痛,繼而紅腫,如局部釀膿,則疼痛加劇,嚴重時腫及上唇及周圍組織,并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鼻部》:“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竅腫引腦門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鼻疔是中醫學病名,指發生在鼻部(如鼻尖、鼻翼、鼻前庭)的急性化膿性炎症,西醫稱為鼻疖腫。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表現

鼻疔以局部紅腫、疼痛、堅硬如釘為特征,初期表現為鼻部幹癢、脹痛,逐漸發展為隆起如粟粒的疖腫,頂部可見黃白色膿點。嚴重時可能擴散至上唇、面部,并伴隨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二、主要病因

  1. 直接誘因: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通過鼻部破損皮膚侵入。
  2. 不良習慣:挖鼻孔、拔鼻毛導緻皮膚損傷,增加感染風險。
  3. 體質因素:免疫力低下、飲食辛辣油膩、内分泌失調等,使體内火毒積聚。

三、發展階段

四、治療與注意事項

  1. 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如黃連等中藥内服,或用藥枕輔助(如紫荊皮、銀花等制成的疔瘡枕)。
  2. 西醫處理:局部消毒、抗生素使用,必要時切開排膿。
  3. 禁忌:嚴禁擠壓疖腫,避免感染擴散。

五、鑒别與預防

需與鼻疳(範圍廣,伴糜爛、結痂)區分。預防需注意鼻部清潔、避免損傷,并增強免疫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方或西醫治療方案,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鼻疔是指鼻子上長的瘡疖,通常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拆分部首是⺆和疒,筆畫數為15。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鼻疔的寫法為鼻瘛。 古代漢字中,鼻疔的寫法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在小篆字中,鼻疔的寫法為鼻疒刀,形狀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在例句中,我們可以使用“昨天我發現了一個鼻疔。”來描述某人在鼻子上發現了一個瘡疖的情況。 與鼻疔相關的可以組成的詞彙包括鼻疔塗藥、鼻疔治療等。近義詞可能有鼻部感染、鼻部疾病等。而反義詞可以是鼻子健康、正常鼻部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