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掛漏”。猶遺漏。語本 唐 韓愈 《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挂一念萬漏。”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兩中鄉試》:“餘再三繙閲,始得之,其他絓漏必尚多也。”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隋書二·經籍志二》:“然史臣自言於舊録之外,更有附入,則有附有否,難辭絓漏之咎矣。”
“絓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屬于生僻詞彙組合,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本義及文獻用例綜合考察。根據漢字形義溯源,“絓”字本義為“繭衣結”(《說文解字》),後引申出懸挂、牽連之意;“漏”則指液體滲流或事物遺漏。二字組合在古籍中多作“罣漏”,如清代方以智《通雅》有“考訂罣漏”之語,指考據存在疏漏缺失。
在權威工具書《漢語大詞典》中,“罣漏”被明确釋義為“猶遺漏”,該詞條引證宋代文獻《朱子語類》卷七十九:“若隻恁地讀,恐罣漏了道理。”此處強調理解不全面導緻的疏失。現代語言應用中,該詞常見于文史考據領域,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校勘記中多次使用“罣漏”指校勘未盡之處。
需特别說明的是,“絓”與“罣”存在通假關系,《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已确認“罣”為“挂”的異體字。因此“絓漏”可視作“挂漏”的異形詞,但規範寫法應作“挂漏”,如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即收錄“挂一漏萬”為标準詞形。建議使用者優先采用規範詞形以确保表達的準确性。
“絓漏”一詞可能存在書寫差異,實際應為“罣漏”或“挂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罣漏”是“挂一漏萬”的縮略語,表示提及的内容極少而遺漏極多,常用于自謙或說明信息不全面。例如在列舉事物時,用“難免罣漏”表達可能存在疏漏。
字義分解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場景,如論文中說明研究範圍有限(“本文難免罣漏,敬請指正”),或統計報告強調數據局限性。
相關成語
建議:若需更準确的信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挂漏”的異寫形式。
懊熱八所港變見璧氣伯益布燮參彈沖床村笠逮治誕謬打水對膝匪朝伊夕馥芬杠子更曆歸鞍國火鴻麗誨導回事火見迦樓羅交辦叫咷進望積膳廐律靈變令長留飲羅雀蒙古眄遇民禮納宜鳥葬牛耦侬輩劈柴刀奇标棋力肉鬃三角髻沈淪四馬淘浚溻濕天祥佻急調整同羁吞噬挖補頑昏頑尊詳定官顯貴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