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格的意思、缚格的详细解释
缚格的解释
捆绑拷打。《后汉书·宋均传》:“ 均 尝删翦疑事,帝以为有姦,大怒,收郎缚格之。”
词语分解
- 缚的解释 缚 (縛) ù 捆绑:绑缚。手无缚鸡之力。解缚。 拘束:束缚。作茧自缚。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专业解析
缚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结构的词汇,其含义需从字源、构词及历史语用综合解析:
一、字义溯源
-
「缚」
- 本义:捆绑、约束。《说文解字·卷十三》释:“缚,束也。从糸尃声。”指用绳索捆扎物体或限制行动,引申为受制于外力。
- 引申义:在抽象语境中表示思想、行为受束缚,如《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的“拘”近于“缚”的隐喻义。
-
「格」
- 核心义:规范、匡正。《说文解字·卷六》载:“格,木长貌。从木各声。”本指树木枝条交错,后衍生为“标准”“法式”,如《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
- 动词义:纠正、限制,如《尚书·冏命》“格其非心”,即匡正邪念。
二、复合词「缚格」的语义
缚格属并列式复合词,强调双重限制:
- 物理层面:指通过捆绑实现强制固定,如古籍中描述囚禁(“缚格罪人”)。
- 抽象层面:喻指思想、制度或行为受严格框架制约,如宋代法律文献《宋刑统》中“礼法缚格人情”,指礼法对人性的约束。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9卷,第1103页:
“缚格:束缚;拘束。多指受礼法、制度所限。”
- 例句: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文人相轻,盖由缚格于成例而未能通变”。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3册,第2671页:
“以绳索捆绑。亦引申为受规范所囿。”
- 书证:《后汉书·马援传》“申命守宰,解缚格囚”,此处指解除囚犯束缚。
四、语用差异与近义词辨析
五、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
- 法律领域:指程序对权力的制约(“司法缚格”)。
- 文化批评:形容传统对创新的压制,如“突破思维缚格”。
- 例文:钱钟书《围城》“家庭像一座小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被礼教的缚格困住”。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二版)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宋刑统》(法律出版社点校本)
-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缚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ù gé,其核心含义为捆绑拷打。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解析
- 缚:指用绳索等物捆绑、束缚。
- 格:此处引申为“拷打、击打”之意。
组合后,“缚格”表示将人捆绑后进行拷打,常见于古代刑罚或审讯场景。
-
古籍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宋均传》:
“均尝删翦疑事,帝以为有姦,大怒,收郎缚格之。”
此句描述宋均因删改疑案记录,被皇帝怀疑有诈,导致下属官员被捆绑拷打。
二、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缚格”作为成语,表示“受限制无法自由行动”。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刑罚场景。
- 文学创作:可借喻严苛的束缚或压迫,需注意上下文的适配性。
“缚格”的权威解释为捆绑拷打,源自《后汉书》。若需引用成语类解释,建议进一步考证语境或结合更多古籍例证。
别人正在浏览...
辈出本农博备触衰媰孀存本寸脉错楚丹繶地芝豆蔻蹲鹗伐树纷猋伏旱伏输工作间官纲含藏涵衍号兵黑体回波词隽俗剧增枯泉怜眷灵活林泉虏子毛芥毛蓝布魅鬽牛脣派赖牵掣潜究潜泳巧法奇骨青精君亲临仍旧认纳人术日志丧气鬼散员三陟上院舍本逐末深山老林什末书府熟研违费为气物范五听现世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