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酴醿又稱,現常寫作荼縻、荼蘼。荼蘼為落葉灌木,以地下莖繁殖。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開花,凋謝後即表示花季結束,所以有完結的意思。“開到荼蘼花事了”出自宋王琪的《春暮遊小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荼蘼漢語 快速查詢。
荼蘼(拼音:tú m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既指一種植物,也承載着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從四個角度詳細解析:
荼蘼是薔薇科懸鈎子屬的落葉灌木,學名 Rubus rosifolius var. coronarius,又名酴醾、佛見笑、重瓣空心泡等。其花朵在春末夏初開放,白色重瓣,香氣濃郁,凋謝後象征花季結束,故有“末路之花”的别稱。宋代王琪詩句“開到荼蘼花事了”即源于此意。
荼蘼常被賦予哲學與情感寓意:
若需進一步了解荼蘼的詩詞意象或栽培方法,可查閱《中國植物志》或宋代相關文學作品。
《荼蘼》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花名,指花的名字。在文學作品中,荼蘼常用于比喻離别或思念之情。
《荼蘼》的部首是草字頭,由“艹”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21,其中左邊的部分是6畫,右邊的部分是15畫。
《荼蘼》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嬰室》一詩中,意為某種花的名字。後來,它在文學作品中逐漸被用來指代花的名字。
《荼蘼》的繁體字為「蒭蘼」,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的《荼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中會發生變化。
1. 愛情如同春天中的荼蘼,芬芳而短暫。
2. 雖然時間已過去這麼久,但他心中對她的思念如同荼蘼般不曾褪去。
荼蘼芳香、荼蘼之思
花名、花號、花名冊
忘名、無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