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義的意思、比義的詳細解釋
比義的解釋
效法。《國語·楚語上》:“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國語·楚語下》:“其知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 王引之 《經義述聞·國語下》:“以上三言‘比義’,義字皆當讀為‘儀’,《説文》曰:‘儀,度也。’比儀者,比之度之也。”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比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古漢語中的含義(效法、度量)
-
核心解釋
在《國語》等古籍中,“比義”指效法或遵循某種準則。例如《國語·楚語》中提到“行比義焉”,即通過效法經典來規範行為。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進一步指出,“義”應讀為“儀”,意為“度”(即衡量、度量)。
-
字義分解
- 比:本義為并列、比較,引申為效仿(如“比着葫蘆畫瓢”)。
- 義(通“儀”):指法度、規範,強調通過衡量達到合理的行為标準。
二、現代修辭學中的含義(比喻與比較)
在文學和修辭領域,“比義”指通過比喻或類比表達觀點,使語言更生動形象。例如在演講或寫作中,借助“比義”手法增強感染力。
使用場景
- 古文:多用于描述效法經典或度量規範,如“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 現代:側重修辭功能,常見于文學創作或表達技巧中。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修辭案例,可參考《國語》及王引之的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義》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 含義:《比義》指的是用比方、類比的方式來解釋、說明事物的本義或含義。通過比喻,使人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或複雜事物。
- 拆分部首和筆畫:《比義》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是比部(比字的本義),右側是言部(表示與語言相關的字義)。它總共有7個筆畫。
- 來源:《比義》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形成于漢朝。在辭書中,常被用來解釋講述字義的方法。
- 繁體:《比義》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最早的寫法是由象形字比和耳組成,表示用手比大小的動作,後來逐漸演化為現在的形式。
- 例句:他用一個生動的比義來闡釋了這個概念。
- 組詞:比喻、類比、比方等可作為與《比義》相關的組詞。
- 近義詞:比較、類似、類同等是與《比義》意思相近的詞語。
- 反義詞:實義、本義等概念對立于《比義》。
希望以上内容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