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後以“浮桴”謂乘舟航行。 宋 葉適 《高永州墓志銘》:“浮桴百艱,終也望洋。” 郭沫若 《沁園春·祝中日恢複邦交》詞:“昔 鑒真 盲目,浮桴 東海 。”
(2).指小筏子。 郭沫若 《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船上的人有的把紙帶集成一團,投上岸去,岸上的又想把它投上船來,然而在中途墜落了--落在了下面的浮桴上。”
浮桴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浮”與“桴”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浮”指物體漂于水面或空中,“桴”指小筏子或房屋的次梁。組合使用時,“浮桴”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本義指代漂浮的筏具 《古代漢語詞典》記載,“浮桴”最早見于《詩經·周南》的注解文獻,特指用竹木捆紮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如“乘浮桴以渡湍流”。這一用法在唐代李善注《文選·江賦》中得到印證,描述為“編竹為桴,順流而浮”。
引申為動蕩漂泊的象征 宋代《廣韻》收錄該詞時,已衍生出比喻義項,常與“萍梗”“蓬轉”等詞并置,表達人生境遇的不确定性。例如朱熹《朱子語類》有“世事如浮桴,須臾不可執”的哲學闡釋。
建築術語中的特殊指涉 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到,部分方言區将屋頂結構中起支撐作用的橫木稱為“浮桴”,取其“架空承重”的特性。該用法在《中國建築術語辭典》中被列為古建築專業詞彙。
現代漢語中的文學化表達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歸入書面語範疇,多用于詩歌或散文中營造古典意象,如“星垂平野闊,月湧浮桴輕”的修辭手法,體現對傳統詞彙的繼承與創新。
參考來源:
“浮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乘舟航行
源自《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所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這裡的“桴”指竹木編成的小筏子,後以“浮桴”比喻因理想無法實現而選擇遠行或避世。例如宋代葉適在《高永州墓志銘》中寫道“浮桴百艱,終也望洋”,郭沫若的詩詞也引用此典,如“昔鑒真盲目,浮桴東海”。
指代小筏子
在具體語境中,“浮桴”也可直接指代小型船隻或筏子。例如郭沫若在《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中描述:“紙帶落在了下面的浮桴上”,此處“浮桴”即指水面上的小筏。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來源)。
哀宥薄幹卑梁伯讨超拔成式創獲捶胸頓足待剛大廟誕受大旨丁丁光光非時浮收勒索拂子畫純華椷回航惛瞢火采壺手翦柳交響澆築嘉言懿行吉丁鏡監金華腿計偕簿卷勇峻卻匡其不逮魁橫勞形籬障梅花眼懑煩門政面光抹牌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南守甯缺毋濫爬蹉排铳庖鼎蓬茆綦缟戚繼光日廪適得其反十裂收還讨印頑貪猥奧枭羹謝見鞋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