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桴的意思、浮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桴的解釋

(1).《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後以“浮桴”謂乘舟航行。 宋 葉適 《高永州墓志銘》:“浮桴百艱,終也望洋。” 郭沫若 《沁園春·祝中日恢複邦交》詞:“昔 鑒真 盲目,浮桴 東海 。”

(2).指小筏子。 郭沫若 《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船上的人有的把紙帶集成一團,投上岸去,岸上的又想把它投上船來,然而在中途墜落了--落在了下面的浮桴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浮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乘舟航行
    源自《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所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這裡的“桴”指竹木編成的小筏子,後以“浮桴”比喻因理想無法實現而選擇遠行或避世。例如宋代葉適在《高永州墓志銘》中寫道“浮桴百艱,終也望洋”,郭沫若的詩詞也引用此典,如“昔鑒真盲目,浮桴東海”。

  2. 指代小筏子
    在具體語境中,“浮桴”也可直接指代小型船隻或筏子。例如郭沫若在《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中描述:“紙帶落在了下面的浮桴上”,此處“浮桴”即指水面上的小筏。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桴(fú fú)這個詞的意思: 浮桴是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木質器具,通常用于渡河、渡船等用途。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浮子(浮),下面是浮闆(桴)。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浮桴的部首是水(氵)和木(木),分别代表水和木制品。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浮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漢字的一個古體字。在古代,人們在沒有橋梁的情況下,為了渡過河流,就會制作浮桴來幫助渡船。 繁體: 浮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隻是形狀稍有差異。形如「浮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浮桴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體字寫作「浮斧」,取自斧頭形狀的浮子和浮闆。 例句: 1. 渡江時,他們使用了一艘簡易的浮桴。 2. 那個小島隻能靠浮桴才能通往。 組詞: 浮桴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浮桴船、浮桴運輸等。 近義詞: 浮桴的近義詞包括浮筏、木筏等,它們都指代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制器具。 反義詞: 浮桴的反義詞可以是橋梁、渡船等,因為它們分别指代固定在水上的結構和渡河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