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舉子應試前拜見達官顯要之後再投書信感謝,叫做“謝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雜錄》:“國初,襲 唐 末士風,舉子見先達,先通牋刺,謂之請見。既與之見,他日再投啟事,謂之謝見。又數日,再投啟事,謂之溫卷。”
“謝見”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科舉制度中的禮節(唐宋時期) 指舉子應試前拜見達官顯貴後,再投遞書信表達感謝的禮儀流程。這一習俗源于唐代士風,宋代王闢之《渑水燕談錄》記載,舉子需先“請見”(初次拜見),後續投書“謝見”,甚至再“溫卷”以加深印象。
古代告别禮儀(禮儀文化) 部分文獻(如)提到“謝見”是古代客人告别主人時的禮節,源自《禮記·曲禮上》,表達感謝與尊重。但此說法未在其他權威史料中明确對應,可能與“謝客”“辭謝”等禮儀存在混用。
注意:現代漢語中“謝見”已非常用詞,第一種解釋在曆史文獻中更為具體明确,第二種需結合其他禮儀用語綜合理解。
謝見是一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謝”是第四聲,表示感謝、道謝的意思;“見”是第二聲,表示看到、遇見的意思。謝見的意思是感謝見到或遇見。
謝見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
謝:讠(讠是言的部首)+ 貝(貝是貝蚌的部首)+ 四畫
見:見(見是目的部首)+ 一畫
謝見最早見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尹戮臧謝王見於宋。”意為尹戮前去報告謝王在宋國見到了越國的王勾踐。從此以後,謝見開始流傳并被廣泛使用。
謝見的繁體寫法為「謝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謝見的古漢字寫法為「謝見」。
1. 我希望能夠謝見老師,向他表達我的謝意。
2. 他特地趕來機場,隻是為了能夠謝見他病愈的朋友。
謝見可以包含以下的組詞:
感謝、道謝、歡迎、相見、重逢
與謝見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道謝、緻謝、謝過、感謝、感激、緻意
謝見的反義詞是不謝見,即沒有感謝或沒有見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