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日稟 ”。1.古時官府每天供給的糧食。《後漢書·仲長統傳》:“今田無常主,民無常居,吏食日稟,班祿未定。”《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于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
(2).指官府每天供給食糧。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六》:“ 賈師憲 居 西湖 ……刱私第,占湖山天下之景,積富累貴,窮奢極侈,既猶以為未足,乃即湖上創道堂,殊壯麗,日廩雲水道人數百輩於中,頻設齋襯,覬得神仙焉。”
“日廪”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釋義
字源與演變
讀音說明 “廪”的正确讀音為lǐn(ㄌㄧㄣˇ),吳方言中可能讀作入聲的“lin”,需注意與“lín”區分。
相關拓展 該詞反映了古代物資分配制度,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俸祿或赈濟場景,如《漢書》中“日廪月給”的記載。
《日廪》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日子日子廪米”。廪米指的是官府每年給官員和軍隊的糧食。
《日廪》的部首是“曰”(yue),筆畫數為4。
《日廪》一詞來源于《詩經·衛風·碩人》中的“君子于役,不改其生;不喪其所。”在這裡,“君子”指的是有德行的人。
《日廪》的繁體字為「日糧」。
古代的寫法為「日食」,表示每天的飲食。因為廪米是官方提供的糧食,所以也代表了每日的生活。
1. 官府每年都會發放日廪給士兵們。
2. 廪米是軍隊和官員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
組詞:日子、廪米、日常。
近義詞:日用品、生活必需品。
反義詞:奢侈品、不必要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