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後因以“綦縞”指平民婦女之服裝,亦借指穿“綦縞”之平民婦女。 明 吳甡 《潭西王恭人墓》詩:“若令綦縞能偕隱,未必功名累此身。” 清 鈕琇 《觚賸·福壽難兼》:“夫幼育儒閨,長稱命婦,豈不謂榮,而迍邅并遘,至不欲生,何如綦縞者流,反得悠悠卒歲乎。”參見“ 綦巾 ”。
"綦缟"一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綦"和"缟"兩個單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綦"本義指青黑色的帛帶,《說文解字》注其"帛蒼艾色",後引申為深青近黑的顔色;"缟"指未經染色的生絹,特指白色精細絲織物,《禮記·玉藻》有"缟冠素纰"的記載。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缟衣綦巾,聊樂我員",描述白衣青巾的素雅服飾搭配。漢代鄭玄箋注此句時指出:"綦,綦文也",認為這是指白色絲織物上織出的青黑色花紋。唐代孔穎達疏解時進一步闡釋:"綦者,青色之小文",說明這種織物具有青白相間的紋樣特征。
在傳統服飾制度中,"綦缟"常代指士人階層的簡樸衣着,《春秋繁露·服制》記載:"綦缟不得為朝服",反映其屬于非正式的日常服飾。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強調:"綦必青經白緯",明确指出這種織物的經緯線配色标準。現代考古發現,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青绮縠"實物,其青白交織的織造工藝與文獻記載的"綦缟"特征高度吻合。
“綦缟”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讀音與結構
2. 詞義溯源
3. 文學與文化内涵
4. 擴展說明
“綦缟”兼具具體服飾特征與抽象社會階層的雙重象征意義,是古典文學中體現樸素審美的典型意象。
白劄子貝葉宮婢膝奴顔殘篇斷簡長林豐草抄紙彫殒迗逇兒時發令放式分支帳甘教耕藝鞏殿垢黩規求無度顧影慚形橫猾渾化架景簡料挾辀兢兢戰戰京兆畫眉舊态倔傀具獄叩廬良算零歇溜凈柳葉眉龍台觀珉珣内力作用齧骨尼站俳優畜之鵬衢清徹親嫌啟求泣嗁人我軟體動物擩祭桑蔭不徙黍苗松菊泰壹讨換天條妄殺五殖狹阨枭羹小喽啰夏霜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