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偕簿的意思、計偕簿的詳細解釋
計偕簿的解釋
即計簿。《通典·職官十五》:“ 漢 制,歲盡,遣上計掾吏各一人,條上郡内衆事,謂之計偕簿。”參見“ 計簿 ”。
詞語分解
- 計的解釋 計 (計) ì 核算:計時。計量(刵 )。計日程功。 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 主意,策略:計策。計謀。 謀劃,打算:計劃。計議。 姓。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計偕簿”是漢代的一種官方文書,主要用于地方向中央彙報年度政務數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義:即“計簿”,是漢代地方郡縣每年向中央呈報的政務記錄簿籍,涵蓋戶口、賦稅、人事等統計信息。
- 名稱來源:根據《通典·職官十五》記載,“漢制,歲盡,遣上計掾吏各一人,條上郡内衆事,謂之計偕簿”。其中“計偕”指地方官員與計吏一同進京呈報,後引申為舉人赴京會試的稱呼。
2.功能與内容
- 登記内容:包括戶口增減、賦稅征收、官員政績、刑獄案件等,是中央考核地方治理的重要依據。
- 上報流程:每年年末,各郡派遣“上計掾吏”攜帶簿籍進京,向朝廷彙報,類似現代的年終審計。
3.曆史背景
- 制度背景:漢代實行“上計制度”,通過計偕簿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确保財政和行政透明。
- 演變:後世科舉中,“計偕”一詞被借用,指代舉人赴京參加會試,體現了該制度的文化影響。
4.相關概念
- 計簿:與“計偕簿”同義,但更側重簿籍本身的内容。
- 上計掾吏:負責編制和呈報計偕簿的官員,通常由郡守選派。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代行政制度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通典》《漢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計偕簿》的意思
《計偕簿》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它指的是一種記錄人員出行、計劃和行程的冊子或賬本。
拆分部首和筆畫
《計偕簿》由三個部首組成:計(言部),偕(人部),簿(竹部),可見它的構成相對複雜。
計偕簿的筆畫總數為25畫,其中計6畫,偕12畫,簿7畫。
來源和繁體
《計偕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據說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在繁體字中,計偕簿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關于《計偕簿》的古漢字寫法比較難找到詳細的資料,所以我們隻能假設其古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我在我的計偕簿上記錄了明天的出行計劃。
2. 這個************人的計偕簿被保密處理。
組詞
計劃、出行、記錄、行程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行程冊、旅行日記、行蹤記錄簿
反義詞:忘記、遺忘、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