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酆都的意思、酆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酆都的解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有 羅酆山 ,在北方癸地,周廻三萬裡,高二千六百裡,洞天六宮,周一萬裡,高二千六百裡,是為六天鬼神之宮……人死皆至其中。”本謂 羅酆山 洞天六宮為鬼神治事之所,後用以附會 四川省 豐都縣 。 隋 置縣, 明 改“豐”為“酆”。1958年複改為 豐都縣 。 唐 陸龜蒙 《和襲美悼鶴》:“ 酆都 香稻字重思,遙想飛魂去未飢。”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誰着你遍谿山又禍延林木,你如今赴 酆都 ,千年萬載不得人身也。”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酆都陰君》:“ 酆都縣 平都山 為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宜為神仙窟宅,而世乃傳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八章:“呵,兩個小野鬼當真野到 酆都 地府去了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酆都是漢語詞彙中具有雙重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基本釋義

    酆都(Fēngdū)由“酆”與“都”組成。“酆”為古代地名,亦表草木茂盛之意;“都”指城邑。在《漢語大詞典》中,“酆都”被定義為中國民間信仰中的“鬼城”,即亡魂歸宿之地,同時亦為現實中的曆史地名(《漢語大詞典》。該詞最早見于道教典籍,如《真诰》将其描述為“北酆鬼王所治”,象征陰司所在。

  2. 文化内涵與神話體系

    在道教及民間傳說中,酆都被視為掌管生死輪回的幽冥之都。據《酉陽雜俎》記載,酆都大帝為主宰地獄之神,其信仰融合了巴蜀地區的巫文化與中國傳統冥界觀(《中國宗教文化百科全書》。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行》中曾用“酆都客”暗喻生死際遇,進一步強化其文學意象。

  3. 曆史地理沿革

    現實中的酆都縣位于今重慶市東部,漢代屬巴郡。據《水經注》載,此地因“平都山”得名,隋代文獻始見“酆都”之稱。明代《華陽國志補注》提及當地“陰長生修道成仙”傳說,促成“鬼城”地名與神話的結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4. 現代語義與實體遺存

    當代語境中,“酆都”既指重慶市下轄行政區(現更名為豐都縣),亦特指境内按道教陰司傳說複建的“鬼城”文化景區,其建築群包含奈何橋、天子殿等标志性景觀,被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重慶市人民政府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神秘色彩的地名,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地理位置

酆都現為重慶市豐都縣,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北岸。曆史上曾屬四川省管轄,隋朝置縣時稱“酆都”,後于1958年簡化為“豐都”。其地形險峻,山巒環繞,長江穿流而過,形成天然屏障,古代交通閉塞的環境為鬼城傳說提供了地理基礎。

二、字源與讀音

三、文化内涵

  1. 鬼城象征:道教文化中,酆都被視為陰陽交界處,傳說為北陰酆都大帝統轄的冥府,掌管地獄審判與魂魄歸宿。
  2. 曆史演變:先秦時期與巴蜀巫文化結合,後融入道教地獄體系,唐代文學(如陸龜蒙詩作)進一步強化其陰間意象。
  3. 現實關聯:現存豐都鬼城景區以明清建築群為核心,通過“奈何橋”“閻王殿”等景觀具象化傳說。

四、神話與宗教地位

擴展說明

需注意“酆都”在文獻中常與“羅酆山”“幽都”等概念交織,現代旅遊文化對其傳說進行了再創作。欲了解完整曆史沿革,可參考《山海經》《楚辭》及道教典籍《真靈位業圖》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敖詳白環百慝剝喪襃語殘息參議院冊正長借馬呈質愁蹙從化待弊獃瓜戴叔倫遞卒都檢點翻刻飛鳥哥降節孤帆暠暠紅事候者回念嘉譽搢本驚惑砍削克愛克威叩問潰版褲襪樓角論質買禍門闌柰花膩蟲攀踐任人擺布三令五申盛名難副聖神慎肅世擾俗亂樹子肆目司鑽碎芳歎挹填餡天叙汀洲通敵突忽為什麼紊亂無常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