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斥候,軍中任偵察之事者。《呂氏春秋·分職》:“有芻水旁者,告 齊 候者曰:‘水淺深易知: 荊 人所盛守,盡其 淺 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史記·大宛列傳》:“ 匈奴 時有候者到,而希矣。”
(2).指守望巡哨者。《墨子·號令》:“候者望見乘車若騎卒道外來者,及城中非常者,言以報守。”
(3).占候天文氣象者。《史記·天官書》:“夫雷電、蝦虹、辟歷、夜明者,陽氣之動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故候者無不司之。”
“候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
指在軍隊中負責偵查敵情的士兵,屬于軍事偵察人員。這一用法在《呂氏春秋·分職》和《史記·大宛列傳》中均有記載。
例句:
《呂氏春秋》:“有芻水旁者,告齊候者曰:‘水淺深易知……’”
指負責警戒、巡邏的哨兵,多見于軍事防禦或城池守備場景。例如《墨子·號令》中提到“候者”需及時上報異常情況。
例句:
《墨子·號令》:“候者望見乘車若騎卒道外來者,及城中非常者,言以報守。”
指通過觀測天象或氣象變化進行占卜預測的人員,屬于古代天文曆法領域的職務。如《史記·天官書》中提到“候者”需記錄雷電、虹霓等自然現象。
例句:
《史記·天官書》:“夫雷電、蝦虹、辟歷、夜明者……候者無不司之。”
“侯者”(hóu zhě)指封侯之人,與“候者”字形、含義均不同。例如《後漢書》中“建武之世,侯者百餘”即指受封侯爵者。
如果需要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引申用法,可以參考《呂氏春秋》《史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候者"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候和者。
候的部首是人,總共有8個筆畫;者的部首是者,總共有8個筆畫。
"候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莊子》一書中。在現代漢字的繁體字中,"候者"的寫法為「候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候者"的組成部分和順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漢字寫法中,"候者"分别寫作「亇冎」兩個字。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見到。
1. 作為一名候者,他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2. 她是一位考古學家,也是一位勤奮的候者。
候者的常見組詞有:候選者、觀候者、試候者等。
"候者"的近義詞有:候選人、面試者、應試者。
"候者"的反義詞是:面試官、招聘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