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古代君王佩士所用的笏版,以示儉約。《禮記·玉藻》:“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 孔穎達 疏:“搢本者,本謂士笏,以竹為之,以象飾本。君遭兇年,搢插士笏,故雲搢本。”
“搢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禮儀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搢本(jìn běn)
指古代君王在收成不好的年份,佩戴士人所用的笏版(一種禮器),以象征節儉。
出自《禮記·玉藻》的記載:
“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
意為:若遇到收成不佳的年份,君王會穿粗布衣服,并佩戴士人的笏版。
- 孔穎達在注疏中解釋:“搢本者,本謂士笏,以竹為之,以象飾本。君遭兇年,搢插士笏,故雲搢本。”
即君王通過降低禮儀規格(使用士人的簡樸笏版)來體現節儉。
這一行為是古代“禮制”的體現,通過器物等級的變化表達對天時的敬畏,也彰顯統治者在困境中與民共苦的态度。
需注意“搢本”與另一詞彙“锓本(qǐn běn)”的區别,後者指“刻本”(印刷版本),屬于形近音近的易混淆詞。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禮記》相關禮儀制度或笏的形制,可參考曆史文獻或考古研究。
《搢本》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被用作書刊的裝訂方式。它指的是将書刊的内頁割掉左邊的邊緣,然後集結在一起,用線穿過折痕,再縫制成冊。
《搢本》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扌)和本部(木)。根據字形結構,它的總筆畫數為九畫。
《搢本》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唐朝的古籍《字彙》。在古代,這種裝訂方式主要用于保護書刊,防止破損并方便讀者翻閱。
《搢本》的繁體字為「檢本」,字形稍有變化,但意義相同。
在古代,寫成《搢本》的漢字有時會采取不同的書寫形式,例如「搛本」、「瞻本」等。這些都是根據當時流派的書法風格和個人習慣而有所不同。
1. 古代文人常用《搢本》來保存他們的手抄經典。
2. 這本古書采用了《搢本》的裝幀形式。
1. 搢裝:指搢本裝訂的書刊或文件。
2. 搢楞:指搢本的裝訂時所形成的書脊。
3. 搢修:指修補破損的搢本。
近義詞:扣訂、線裝、縫制、釘裝。
反義詞:平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