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慎嚴肅。 明 李東陽 《明故懷遠将軍錦衣衛指揮同知趙公墓志銘》:“甲申,今上登極,公用兵部薦調僉錦衣衛,出入慎肅,上下倚重。”
“慎肅”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èn s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慎肅”由“慎”和“肅”兩字構成:
該詞多用于描述正式場合下的行為規範,例如:
“慎肅”一詞可見于明代文獻,如李東陽《明故懷遠将軍錦衣衛指揮同知趙公墓志銘》中記載:“出入慎肅,上下倚重”,描述趙公行事謹慎嚴肅,受人器重。
“慎肅”融合了謹慎與莊重的雙重含義,既可用于評價個人品質,也適用于規範特定場合的言行,具有曆史淵源和現實應用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難檢字字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慎肅(shèn s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具有莊重、嚴肅的含義。它由“忄”(心)和“禾”(禾谷)兩個部首構成,整個字共有10畫。作為一個動詞,慎肅表示對待事物或行為謹慎、嚴謹,不敢隨意妄為的意思。
慎肅這個詞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變體形式較多,常見的繁體寫法為「慎肅」。這在繁體字的使用國家如台灣和香港是常見的寫法。
慎肅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這本古代文獻中。由于古代對于行為舉止的要求非常嚴謹,因此慎肅一詞在當時的官僚階層中非常重要。人們需要以慎肅的态度來對待進仕官府、治理國家的重任。
例句:
1. 他對待工作非常慎肅,從來不敢怠慢。
2. 在重要的會議上,他們都顯得慎肅莊重。
3. 在祭祀活動中,人們需要以慎肅的心态來對待神明。
組詞:慎重、慎思、慎行、莊重、謹慎。
近義詞:莊重、肅穆、肅然。
反義詞:輕率、放松、嬉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