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茉莉花的别名。 唐 窦叔向 《貞懿皇後挽歌》之二:“命婦羞蘋葉,都人插柰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用柰花事》:“ 竇叔向 所用柰花事,出《晉史》,雲 成帝 時, 三吳 女子相與簪白花,望之如素柰,傳言天公織女死,為之著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茉莉》。
“柰花”是茉莉花的古稱,這一解釋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具體分析如下:
詞義解析
柰花為茉莉花的别名,常見于古代詩文與典籍。例如唐代窦叔向《貞懿皇後挽歌》中提及“都人插柰花”,宋代洪邁《容齋四筆》也記載了“三吳女子簪白花如素柰”的習俗。
曆史背景
根據文獻,柰花與白色花卉的象征意義相關。相傳古代女子佩戴白花哀悼天公織女之死,因花色似柰(即沙果)而得名“柰花”,後逐漸成為茉莉花的代稱。
文化關聯
柰花不僅用于頭飾,還與古代禮儀相關。如唐代命婦(有封號的婦女)在特定場合佩戴柰花,體現其文化意涵。
“柰花”是茉莉花的雅稱,兼具植物學與曆史文化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史》或唐宋詩詞等原始文獻。
柰花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柰樹開放的花朵。柰樹是一種果樹,花朵呈現出美麗絢麗的姿态,因此柰花常被用來形容花朵豔麗美麗的樣子。
柰花的部首是木,拆分後的筆畫是8畫。
柰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說文解字》中,柰字解釋為柰樹的花朵,描述了花朵豔麗的外貌。在繁體字中,柰字的形狀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柰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古代的寫法中,柰字上部是“步”字旁,下部是“夕”字旁,與現在的寫法稍有差異。
1. 春日裡,柰花盛開,美麗綻放。
2. 她穿着粉色的服裝,宛如一朵柰花般嬌豔動人。
柰花的相關詞語有:柰樹、柰果、柰宜、柰食、柰緣等。
柰花的近義詞有:梨花、杏花、桃花、牡丹等。
柰花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但可以與幹枯、凋謝等概念相對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