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icca;anitya;impermanence]∶佛語。生滅變化不定
法令亡常。(亡通“無”。)——《漢書·李廣蘇建傳》
反複無常
(2) [name of a ghost]∶迷信的人指人将死時勾魂的鬼
(3) [pass away]∶婉辭,指人死
一旦無常
(1).變化不定。《書·蔡仲之命》:“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後漢書·西羌傳序》:“﹝ 西羌 ﹞所居無常,依隨水草。”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呂文穆園》:“亦可以觀萬物之無常,覽時之倏來而忽逝也。”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小老頭的臉孔像天色一樣的無常。”
(2).佛教語。謂世間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處于生滅變異之中。 漢 牟融 《理惑論》:“萬物無常,有存當亡。今欲學道,度脫十方。”《百喻經·伎兒作樂喻》:“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則今釋氏所謂‘人身難得’無常迅速,二言也。”
(3).人死的婉詞。 晉 法顯 《佛國記》:“共諸同志遊歷諸國,而或有還者,或有無常者。”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上》:“貧道已力衰弱,無常将至。君前所求物,聊用為别。”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天那!着誰人送我無常!” 魯迅 《書信集·緻台靜農》:“憶前年曾以布面《外套》一本見贈,殆其時已有無常之感。”
(4).舊時迷信所謂勾魂之鬼。《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閻君 得旨,便差無常小鬼,将 重湘 勾到地府。”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至于勾攝生魂的使者的這無常先生,卻似乎于古無征。”
變化不定。《易·乾》:“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孔穎達 疏:“上而欲躍,下而欲退,是無常也。”《莊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無常"是漢語中兼具哲學深度與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内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事物變化不定、不可預測的特性。《漢語大詞典》釋為"變化無定",如《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即暗含時間無常之理。該詞常與自然現象組合使用,如"天氣無常""世事無常",突顯客觀規律的不可掌控性。
二、哲學宗教概念 佛教核心教義"三法印"首條即為"諸行無常"(《雜阿含經》),強調一切現象皆處于生滅變異中。道家典籍《莊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同樣印證這種變化觀,形成東方哲學特有的辯證思維。
三、民俗文化引申 唐宋以降,民間将"無常"具象化為陰司勾魂使者,《聊齋志異》等文學作品塑造出"黑白無常"形象,其手持"見者皆驚"令牌的造型,成為生死無常的視覺符號,反映古人對生命有限的認知。
《漢語大詞典》第2版 《雜阿含經》卷十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民俗文化出版社
“無常”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解析:
漢語詞典定義
指事物變化不定、無法永恒保持固定狀态。例如“反複無常”形容人的态度多變。此外,民間迷信中“無常”也指勾魂的鬼差(如白無常、黑無常),或作為死亡的婉辭(如“一旦無常”)。
近義詞與反義詞
定義與意義
佛教将“無常”(梵語Anitya)列為三大法印之一,強調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有為法)必然經曆“生、住、異、滅”的過程,沒有永恒存在。例如生命、情感、自然現象均處于持續變化中。
分類
積極視角
無常揭示了苦難的暫時性,為困境帶來希望,例如佛教認為“痛苦因變化而終将消散”。
消極挑戰
變化的不确定性可能引發焦慮,如喜愛之物因無常而失去(如衣物因體型變化無法再穿)。
若需更深入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金剛經》或權威詞典釋義(來源:、3、4)。
百分之百白龍臛貶绌箯筥殡葬呈稿春白地錯誤德音莫違頂水點笃隘度尺煩惱障風涼夫力官社郭洛帶孤竦後效歡門豁綽互文據恃科醵豤豤刳胎焚郊淚迸腸絶茅茨不剪門啟目光如電難倒朋心偏意清靓遒遒牷犧入餡山阿少字升儲世界經濟時任率先水墨說情夙念踏槐黃天壤之别退茹酴醿酒外帶外縣無置錐之地遐風相習成俗鹹舃仙樽邪睇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