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船帆。也指孤單的船隻。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劉孝綽書》:“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 唐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 長江 天際流。” 唐 張籍 《相和歌辭·賈客樂》詩:“秋江初月猩猩語,孤帆夜發滿 湘 渚。” 元 鮮于必仁 《普天樂·潇湘八景》曲之五:“潮平遠水寬,天闊孤帆瘦。” 明 王世貞 《鳴鳳記·鄒林會試》:“倚樓謾把 長江 盼,漸遠孤帆欲斷魂。”
“孤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代單獨的船隻
字面意義指單張船帆或單獨一條船,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裡“孤帆”指友人乘坐的船漸行漸遠的情景。
文學中的孤獨意象
在詩詞中常象征孤獨漂泊或獨自前行,如唐代盧綸《晚次鄂州》的“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通過孤舟表達旅途的孤寂感。
成語中的比喻意義
作為成語時,比喻獨自行動或承擔風險,強調獨立面對困難或挑戰。例如:“他像孤帆一般,獨自扛起了整個團隊的責任。”
情感與哲理的表達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孤帆暗喻人生的孤寂或堅持理想的勇氣,如“父親的愛如大海,我如一葉孤帆”,通過對比突出個體的渺小與堅韌。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經典作品。
孤帆,可以指一個孤獨的帆船。在詩詞中,常常用來象征遠離家鄉、孤獨奮鬥的形象。
《孤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孑”、“幺”、“厶”、“又”、“巾”五個部首,總共有11個筆畫。
《孤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學家範晔的《後漢書·郅惡傳》中,其中:“孤帆遠葭藻,雲鶴出煙波”描述了一個人獨自乘船遠離家鄉的景象。
《孤帆》的繁體字為「孤帆」。
在古時候,《孤帆》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漢字的變化較為複雜,具體的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文物。
1. 獨自一人駕着孤帆在大海上翻飛。
2. 孤帆遠影漸行漸遠,像是一個人背離了故鄉。
與《孤帆》相關的組詞有:孤獨、帆船、遠離、翻飛等。
與《孤帆》近義的詞語有:孤雁、獨木舟、漂泊等。
與《孤帆》反義的詞語有:同伴、家鄉、歸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