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據《武王伐纣平話》: 西伯侯 夜夢飛熊一隻,來至殿下, 周公 解夢謂必得賢人,後果得賢人 姜尚 ,當時 姜尚 正在 渭水 之濱垂釣。後因以“飛熊”指君主得賢的征兆。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把先 齊 豪傑還援比,釣竿兒飛熊 渭 涯。”
(2).指隱士見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今人稱隱士見用,多曰 渭水 飛熊。”
“飛熊”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寓意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君主得賢的征兆
源自《武王伐纣平話》的典故:周文王(西伯侯)夢見一隻飛熊入殿,周公解夢認為此乃得賢臣之兆。後文王在渭水邊尋得垂釣的姜尚(姜子牙),印證此夢。
隱士被任用
引申為有才能的隱士得到君主重用,如姜尚本為隱居之賢者,因文王求賢而出山輔佐周室。
姜尚(姜子牙)是周朝開國功臣,其“渭水垂釣遇明主”的故事成為古代明君求賢的典範。文王夢飛熊的傳說,既強化了姜尚的傳奇色彩,也為後世“君臣遇合”的理想提供了文化符號。
總結來看,“飛熊”一詞融合了曆史事件、神話傳說與文化象征,核心圍繞“賢才遇明主”的主題展開。
飛熊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是由“飛”和“熊”兩個字組成的。飛熊在中文中通常被描述為一隻會飛的熊。
飛熊的拆分部首是“飛”和“熊”,其中飛的部首是“飛”,熊的部首是“熊”。
飛的筆畫數為3,熊的筆畫數為12。
飛熊一詞源于中國文化中關于神話傳說的描述。在古代,有傳說中的神獸能夠飛行,并且外形類似于熊。這便是飛熊這一稱呼的來源。
飛熊的繁體字為「飛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飛熊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為「飛熊」。
1. 飛熊在神話故事中常被描述為擁有神奇能力的生物。
2. 孩子們對于飛熊這一神秘生物非常感興趣。
飛熊并不常見于其他詞彙的組詞中,因為它通常是以一個整體出現。
飛熊的近義詞有:空靈熊、飛行熊。
飛熊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彙,因為它是一種虛構的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