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 漢 劉向 《列仙傳·琴高》:“ 琴高 者, 趙 人也。以鼓琴為 宋康王 舍人,行 涓 彭 之術,浮遊 冀州 涿郡 之間二百餘年。後辭入 涿水 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曰:‘皆潔齎待于水傍,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後因以“騎赤鯉”為詠仙術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小姑》詩:“初學水仙騎赤鯉,竟尋山鬼從文貍。” 元 薩都剌 《題李遵道畫竹木圖》詩:“應逐錦袍弄明月,倒騎赤鯉對吹笙。” 清 袁枚 《題蔣元葵進士藏書樓》詩:“我不願騎赤鯉登天門,但願化作白蟫遊此處。”亦作“ 騎魚 ”。 唐 岑參 《阻戎泸間群盜》詩:“願得隨 琴高 ,騎魚向雲煙。”
“騎赤鯉”是一個源自古代神話的典故,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仙術或超凡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典故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漢代劉向《列仙傳·琴高》。琴高是戰國時期趙國人,擅長鼓琴并修煉仙術。他曾在涿水與弟子約定,會乘赤鯉現身,後果然兌現承諾,停留月餘後重返水中。這一傳說成為“騎赤鯉”的原始典故,象征仙人行迹。
文學應用
後世文人常以此典故比喻仙術或隱逸超脫。例如:
同義表達與演變
除“騎赤鯉”外,古籍中亦用“騎魚”代指同一典故。赤鯉本身也被視為仙人坐騎,如晉代《搜神記》描述琴高“乘赤鯉魚出”的場景。
總結來看,“騎赤鯉”通過琴高傳說,凝練了古代對仙人自由來去、超脫凡塵的想象,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符號。
對于中國文化和漢字來說,每個字都有着豐富的内涵和故事。《騎赤鯉》這個詞正是其中之一。它是由三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為馬、火和魚,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産生于古代,源于民間故事。傳說中,有一種神奇的紅色魚叫做赤鯉,它象征着幸運和吉祥。而騎赤鯉則意味着乘坐赤鯉魚,代表着希望和勇氣。
在繁體中文中,「騎赤鯉」是對應的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有多種變種,有時候會因為不同的字體和時間而有所差異。不過,這些變種寫法并不會影響詞義的理解。
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中。例如,我們可以說某人騎赤鯉去實現夢想,表示他們懷着勇氣和希望迎接挑戰。同時,我們也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場浪漫的約會,比如在月光下騎赤鯉漫步湖畔。
除了「騎赤鯉」,我們還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彙。例如,「赤鯉魚」指的就是那種象征着幸運和吉祥的紅色魚。類似的詞還有「鯉魚跳龍門」,形容人們通過努力和智慧成功超越困難。
在意義上,與「騎赤鯉」比較相似的詞有「騎白馬」和「騎青鳥」。它們都表達了希望和勇氣,但騎赤鯉更加富有浪漫情懷。
反義詞中,我們可以選擇「放棄騎赤鯉」。這表示一個人不再追求夢想,失去了勇氣和希望。
總體而言,「騎赤鯉」是一個充滿浪漫的詞彙。它象征着勇氣、希望和幸運,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