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骾的意思、剛骾的詳細解釋
剛骾的解釋
亦作“ 剛鯁 ”。亦作“ 剛梗 ”。剛強正直。《晉書·謝邈傳》:“ 邈 性剛骾,無所屈撓,頗有理識。”《魏書·遊肇傳》:“尚書令 高肇 ……以 肇 名與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賜,秉志不許, 高肇 甚銜之。 世宗 嘉其剛梗。”《新唐書·曹确傳》:“神策中尉 西門季玄 者,亦剛骾。”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魁制府》:“其剛鯁之氣時相發露,非近日模稜諸公所易及也。”
詞語分解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 骾的解釋 骾 ě 同“鲠”。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剛骾”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剛骾(亦作“剛梗”)表示剛強正直、不屈從他人的性格特征,通常用于形容人堅持原則、不畏強權的品格。例如《晉書·謝邈傳》提到“邈性剛骾,無所屈撓”,即體現人物剛直不阿的形象。
二、字詞溯源
-
字形關聯:
- “骾”通“鲠”,原指魚骨,引申為“正直之言”(如“骨鲠之臣”)。
- “剛”強調性格的強硬與堅定,與“骾”結合後強化了正直不屈的意味。
-
近義辨析:
- 剛愎():側重固執己見,含貶義(如“剛愎自用”)。
- 剛毅():強調堅韌果決,多用于褒義(如性格剛毅)。
- 剛硬():既可形容性格強硬,也可指物體堅硬。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對人物品格的評價,如《魏書》中“世宗嘉其剛梗”即表彰其正直。現代使用較少,需根據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四、參考典籍
主要見于《晉書》《魏書》等史書,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權威的釋義和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骾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馬的脖子靠近馬頭的部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刀”部,右邊是“馬”部,共有6畫。根據漢字詞源,剛骾一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解釋。
在繁體字中,剛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剛骾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并無明顯區别。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輕輕握住馬缰繩,緊緊抓住剛骾。
組詞中可以使用剛骾這個詞,如:駿馬剛骾,剛骾頸項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馬鞍,馬籠頭作為替代詞。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馬尾作為相對的詞語。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