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索的意思、枯索的詳細解釋
枯索的解釋
(1).枯萎;憔悴。 漢 王充 《論衡·順鼓》:“蝗蟲時至,或飛或集。所集之地,穀草枯索。” 何啟 胡禮垣 《曾論書後》:“吾見天君泰然而百體從令者矣,未聞精神枯索而百病不侵者也。” 郭沫若 《歸去來·雞之歸去來三》:“在那三角形的營養不良的枯索的面孔上堆出了一臉的蒼白色的笑容。”
(2).枯燥乏味。 劉半農 《半農雜文·應用文之教授》:“意興枯索,及故為恬淡之筆,而其實并無微辭奧義者,不選。”
詞語分解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專業解析
"枯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枯萎、幹枯、失去生機或活力的狀态,常用來形容事物由繁盛轉向衰敗、貧瘠或缺乏生氣的樣子。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
幹枯凋零
指草木因缺水或失去生命力而幹枯、萎縮。引申為事物衰敗、蕭條的狀态。
例:草木枯索,萬物凋零。
來源:《漢語大詞典》(鍊接)
-
貧瘠匮乏
形容土地貧瘠不肥沃,或資源、情感等極度匮乏。
例:土地枯索,難育良田。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鍊接)
-
精神萎靡
用于描述人的精神、情感或創造力幹涸、缺乏活力。
例:文思枯索,下筆無神。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二、詞性分析
- 形容詞:直接描述事物狀态(如“枯索的田野”)。
- 動詞(古語用法):表“枯萎、衰敗”的過程(如“草木枯索”)。
三、文言用例溯源
-
《漢書·五行志》
“歲旱,草木枯索” —— 指幹旱導緻草木幹枯。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
清代小說《聊齋志異》
“心思枯索,不複能吟” —— 形容才思枯竭。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
四、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枯竭、蕭條、凋敝、貧瘠
- 反義詞:豐茂、繁盛、充盈、蓬勃
五、使用場景
- 自然描寫:形容幹旱、荒蕪的景觀(如“枯索的荒漠”)。
- 經濟文化:指資源短缺或文化衰微(如“市場枯索”“文脈枯索”)。
- 精神狀态:表達情感或創造力匮乏(如“靈感枯索”)。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如“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枯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kū suǒ
- 結構:“枯”為左右結構(本義指植物失去水分),“索”為上下結構(本義指繩索,引申為“盡、空”)。
二、詳細釋義
-
枯萎、憔悴
- 指植物幹枯或人的面容、精神缺乏生氣。
- 例證:
- 《論衡·順鼓》提到蝗蟲聚集處“穀草枯索”,形容草木枯萎()。
- 郭沫若描寫面容“三角形的營養不良的枯索”,形容憔悴狀态()。
-
枯燥乏味
- 多用于形容文章、語言等缺乏趣味或情感。
- 例證:
- 劉半農在雜文中批評“意興枯索”的文章,指内容無趣()。
- 何啟、胡禮垣提到“精神枯索”,暗喻思想貧乏()。
三、用法說明
- 文學性較強:常見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如“枯索的筆觸”“枯索的秋景”。
- 搭配對象:既可形容具體事物(草木、面容),也可抽象化(情感、文風)。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枯萎、幹枯、乏味
- 反義詞:豐潤、鮮活、生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現代語境擴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纛擺置八擡大轎八詠樓閉幕冰島伯禹不開眼步舞長綸超次潮信吃素撺越蹙斂道合志同獨酌謡芳音鳳燈撫安功一美二溝谷鼓導海籌寒灰更然花崗岩頭腦惑亂火判蹇厄激昂椒鶴文石攪首假威戟指怒目峻秀可哂來劄俚鄙銮迾曼矰箧匮棄文存質全托屈滞軟骨農乳舍掃括生可擦神嚎鬼哭蛇紋石罅守龜霜明水煙壺朔風素絲同合頽墉脫除穩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