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居的意思、遁居的詳細解釋
遁居的解釋
亦作“遯居”。猶隱居。《三國志·魏志·管甯傳》:“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 魏 受命,則襁負而至,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蓋公》:“ 漢 之起, 齊 人争往幹世主,唯 蓋公 獨遁居不仕。”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 河南 郭忠孝 子 雍 ,遯居 長陽山 。” 侯鏡昶 《書學論集·書學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後,遁居 上海 ,着道衣,自號 清道人 。”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居的解釋 居 ū 住:居住。居民。同居。隱居。居處(?)(.住所;.指生活處境)。居處(?)(住所)。 居住的地方:新居。故居。遷居。蝸居(喻窄小的住所)。 當,占,處于:居首。居中。居高臨下。二者必居其一。
網絡擴展解釋
“遁居”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遠離世俗紛擾、隱居避世的生活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遁居”讀作dùn jū,意為隱居、避世而居,強調主動脫離世俗喧嚣,選擇在僻靜處生活。其核心在于追求内心的甯靜與精神自由。
二、曆史背景與用例
-
古代文獻記載
- 《三國志·魏志·管甯傳》提到管甯“浮海遁居”,描述其在亂世中避世隱居的行為。
- 晉代皇甫谧《高士傳》記載蓋公“遁居不仕”,體現隱士淡泊名利的态度。
- 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郭忠孝“遯居長陽山”也反映了文人隱逸傳統。
-
文化内涵
這一行為不僅是地理上的隱居,更代表一種精神選擇,常見于古代士人對政治動蕩或世俗價值觀的疏離,如近代書學家李瑞清在辛亥革命後選擇遁居。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詩詞、傳記中,形容隱士生活或表達對清淨的向往。
- 現代引申:可比喻主動遠離競争激烈或浮躁的環境,尋求自我沉澱。
四、相關詞彙
總結來看,“遁居”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思想”的典型特征,既有避世的行為,也包含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居(dùn jū)這個詞是指逃避喧嚣繁忙的社會,退隱山林或僻靜之地生活。它由部首“辶”(辵)和“居”組成。
辶(辵)是指走的意思,居則表示住所。這兩個字也分别有3畫和4畫。
“遁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和思想中的一種生活理念,即避世隱居。繁體字“遁居”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古時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遁”在金文中寫作“川”加“門”,意為逃避;而“居”在金文中寫作“豕”,意為居所。
以下是關于“遁居”的例句:
1. 他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嚣,決定遁居鄉間過上簡單自在的生活。
2. 古代文人多有遁居山水之間,以追求靈感和甯靜。
與“遁居”相關的組詞有:隱居、退隱、僻靜等。這些詞都描述了離開喧嚣世界的狀态。
“遁居”的近義詞是“隱居”,指的是隱退在山林間的居住狀态。反義詞則是“出世”,意為投身于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
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