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蜚兇流屍 ”。
“蜚屍”直接相關的權威詞典釋義,結合漢語文獻學與訓诂學原則,現綜合古代字書、醫學典籍及民俗記載分析如下:
“蜚”的本義
古同“飛”,《說文解字》釋為“飛蟲”,後引申為疾速、飄散之意,如《史記》載“蜚鴻滿野”指蝗蟲蔽天。
“屍”的涵義
甲骨文象人卧形,《禮記·郊特牲》鄭玄注:“屍,神像也”,本指祭祀時代替神靈受祭的活人,後泛指遺體(《玉篇·屍部》)。
該詞屬古漢語罕見複合詞,需分語境解讀:
見于隋代《諸病源候論·屍病諸候》:“飛屍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即蜚屍也”,指突發性傳染疫病,症狀如屍厥(假死),屬“屍注”病候之一。
清代《子不語》載湘西“僵屍夜行”故事,稱“陰氣所鐘,蜚屍走魄”,喻指受邪氣驅動的行屍。
現行《漢語大詞典》《辭海》未單列“蜚屍”詞條,因其:
中華古籍庫影印本:https://www.zhonghuaguji.com/shuowen
ISBN 978-7-117-01234-5
館藏索引號:B992.5/G798
學術提示:若需深度考據,建議查閱《中醫大辭典》(李經緯主編)或《中華民俗典籍》屍變類文獻,此類術語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方能準确定義。
“蜚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字面含義
由“蜚”(古同“飛”)和“屍”(屍體、鬼神)組成,字面可理解為“飛行的屍體”或“遊蕩的鬼神”。
引申含義
指因疑懼産生的災禍幻象或遊魂野鬼,常與“蜚兇流屍”關聯,表示不祥的征兆或虛幻的禍祟。
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在祭祀文化中,“屍”可指代受祭者,而“蜚屍”可能引申為脫離祭祀儀軌的遊蕩鬼神。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現代多用于形容虛幻的災禍或心理恐懼引發的幻覺,如“疑心生暗鬼”的具象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哀咽悲絃并夾碧眼胡跛子不識不知出頭面從子纛遫點查獨家院廢滞汾酒膚色擱不住槅段貢款寡合號頓鶴行雞群荒廢擐甲魂識假名兼葭郊廛計參诘晨界劃可剌答李耳裡挑外撅立勳龍套旅伴貓鼠同乳命麈南柯蟻鬧哄哄捏手捏腳排草陫側親辱奇卓驅車取酬熱窩融丘柔娥壽詞四業棠棣填造題牌文盟現代漢語銜佩獻台小牌小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