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悲傷哽咽。《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晉 陸雲 《與戴季甫書》:“重惟痛恨,言增哀咽。” 唐 無名氏 《冥音錄》:“﹝女﹞每至節朔,輒舉觴酹地,哀咽流涕。”
(2).形容聲音悲涼而滞澀。 明 李東陽 《捕魚圖歌》:“岸高罾小扳不足,漁歌哀咽愁人心。” 清 納蘭性德 《清平樂》詞:“角聲哀咽,襆被馱殘月。”
哀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語境及情感表達三個層面解析:
指悲傷、悲痛的情感狀态,如《說文解字》釋為“憫也”,強調内心凄楚㊟。
本義為聲音阻塞,引申為哽咽、嗚咽之聲,形容因情緒激動導緻發聲困難㊟。
二者組合後,“哀咽”指因極度悲傷而發出的斷續、哽咽的哭聲或低泣聲,如“夜半聞哀咽,聲聲斷人腸”。
多用于詩詞與叙事文本,烘托悲涼氛圍。例如李商隱《離思》中“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暗含哀咽之情㊟。
區别于“嚎啕大哭”,哀咽強調壓抑、隱忍的抽泣,如《紅樓夢》黛玉葬花時“嗚咽之聲,悲戚之狀”。
詞彙 | 情感強度 | 聲音特征 | 典型場景 |
---|---|---|---|
哀咽 | 深沉隱忍 | 哽咽斷續 | 獨處、夜間悲泣 |
悲鳴 | 激烈外放 | 高聲呼號 | 群體哀悼、動物 |
嗚咽 | 中等 | 低沉連綿 | 風雨聲、樂器模拟 |
古詩詞常以自然物象寄托哀咽之情,如:
參考資料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頁“哀”字條、第1510頁“咽”字條。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音韻學章節對“咽”的發音演變分析。
㊟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對李商隱詩的情感符號解讀。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唐代詩歌意象分類研究。
“哀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i yān,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悲傷哽咽
指因極度悲痛而聲音哽咽,難以流暢表達。例如《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中“含哀咽兮涕沾頸”,描述蔡文姬在困境中的哀傷情狀。
聲音悲涼滞澀
形容聲音凄涼、壓抑,帶有滞澀感。如明代李東陽《捕魚圖歌》中“漁歌哀咽愁人心”,通過聲音傳遞愁緒。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如《後漢書》、李東陽詩作等,體現漢語通過聲音描摹情感的細膩表達。
安歇百舍重趼搬動吧嚓背搭子北酆斌蔚倉窌長亭長塗鈔暴城雉吃得開出工大次大仗電流趸售鋼筋混凝土官柳歸着護駕镬竈夾輔尖刀箋毫窖藏角洋基階雞栗筋榦灸師救息拘絷口耳之學寇先勞役淩雪麗山麗則輪次末宦蟠龍卧虎平粹啟機輕雲湫陋紗窗恨殺雞炊黍膻食守長受之有愧收拙素客訴諸公論鐵片罔效踠跧僞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