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廢置不用;廢棄。亦指被廢棄的人或被擱置的事。《左傳·成公十八年》:“始命百官,施舍、已責,逮鰥寡,振廢滞,匡乏困。”《宋書·禮志四》:“良由國家多難,日不暇給,草建廢滞,事有未遑。” 唐 元稹 《後湖》詩:“百年廢滞所,一旦奧浩區。”
(2).偃伏。《淮南子·兵略訓》:“故鼓鳴旗麾,當者莫不廢滞崩阤,天下孰敢厲威抗節而當其前者?”
(3).停滞。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七節:“王田私屬又加一個新貨币,使大混亂上再一個大混亂,迫得農商失業,交易廢滞。”
廢滞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廢棄擱置;荒廢停滞(動詞性/狀态性)
被廢棄或停滞的事物(名詞性)
權威參考來源:
“廢滞”的核心含義在于描述事物(包括人、事、物)被廢棄、擱置或因此陷入荒廢、停滞的狀态。其具體所指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常見于描述人事升遷受阻、政務荒怠、産業荒廢等場景。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等經典辭書。
“廢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綜合權威來源(如《左傳》《宋書》等)可歸納如下:
廢置不用;廢棄
指事物或人被擱置、棄用,或指被遺忘的事務。例如《左傳·成公十八年》提到“振廢滞”,即恢複被廢棄的官職或人才。此義項在《宋書·禮志四》中也有體現,強調因國家動蕩導緻事務荒廢。
偃伏
形容事物靜止、低伏的狀态,多用于自然或物理狀态描述。例如草木因外力傾倒而不再生長。
停滞
指發展或進程受阻,無法繼續推進。如《晉書》中“停滞多年”描述事務長期無進展,與“廢滞”的第三層含義相通。
古籍例證:
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特定書面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廢滞”的核心含義圍繞“廢棄”與“停滞”,既可指具體事物的荒廢,也可抽象表示事務或狀态的停滞。需注意其多義性,并根據文獻背景選擇合適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棒棰避暑山莊曹輩裳裾朝序趁赴瞅問傳柄移藉蹴折大塊朵頤彈金禱盼德藩刁詐短趁二世番石俯矜告捷高爵歌迷耿潔梗玩鬼炁過形酣嗜鶴頂鳥盍合子黃蜀葵懽宴昏障煎水作冰交番仗腳樁解結錐絶世逵巷阃幄攣縮慢肆梅杖杪歲眳蒙木鈎子乃耳配發悄促促橋洩乞留兀良青睛欽訝阮家會折麼受律水勃公訟理探測萬籤插架僞托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