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名的意思、假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名的解釋

(1) [kana]∶日語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楷書叫“片假名”,草書叫“平假名”

(2) [cover name;pseudonym]∶僞裝的名字

一個用假名的間諜

詳細解釋

(1).假借名義。《後漢書·邳彤傳》:“又蔔者 王郎 、假名因埶,驅集烏合之衆,遂震 燕 趙 之地。”

(2).虛名。 唐 李涉 《卻歸巴陵途中走筆寄唐知言》詩:“猥蒙方伯憐飢貧,假名許得陪諸賓。”

(3).化名。指不是原有的或已流行的名字。 魯迅 《書信集·緻蕭軍》:“同道中人,卻用假名夾雜着真名,印出*********來罵我。”

(4).佛教語。謂不能反映實際的概念、語言。佛教認為世界萬有及其差别,均是主觀上的“假名”所安立的。 隋 慧遠 《大乘義章》一:“諸法無名,假與施名,故曰假名。如貧人假稱富貴。” 唐 惠能 《壇經·定慧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唐 獨孤及 《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贊序》:“諸法生於假名,非智無以調伏。”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花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説真相。”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萬物從假名看來是不真,執着假名構畫出來諸法自性當然是空。”

(5). 日本 文字所用的字母叫假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借用漢字楷書偏旁的叫片假名,草書的叫平假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名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層釋義:

  1. 非真實姓名

    指為隱藏真實身份而使用的代稱。例如古人創作詩文時以别名署名,或現代網絡社交中使用的化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假名”與“真名”相對,是“不真實的名字”。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中已有記載:“文人多愛用假名托意,以示風雅”。

  2. 日語表音文字

    指日語中基于漢字草書或部首創造的音節文字,分為平假名(如「あ、い、う」)和片假名(如「ア、イ、ウ」)。《辭海》(第七版)定義其為“日文所用的字母”,并說明平假名多用于日常書寫,片假名常見于外來語和專有名詞。這一用法可追溯至唐代漢字東傳日本後的本土化演變。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定義及語言學研究成果,體現概念的曆史演變與實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假名”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日語字母系統(主要含義)

假名是日語中的表音文字,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形式。其名稱來源于“假借漢字”之意,因日本早期無文字系統,借用漢字偏旁或草書演變而來。

  1. 平假名:源自漢字草書,字形圓潤(如:あ、い)。多用于日常書寫、語法助詞及固有詞彙。
  2. 片假名:取自漢字楷書偏旁,字形方正(如:ア、イ)。主要用于外來語、拟聲詞及強調标注。

二、中文中的化名或虛假身份

在漢語中,“假名”可指代:

  1. 虛假名字或身份:如《後漢書》記載“假名因埶”,指借名義行事。
  2. 化名使用:如“間諜用假名隱藏身份”,近義詞為“化名”,反義詞為“本名”。

三、佛教術語“假名有”

佛教認為,萬物因緣和合而存在,無獨立實體,稱為“假名有”。例如色、香、味、觸結合稱“酪”,實為假名概念。


需根據語境判斷“假名”的具體含義。若指日語文字,可進一步參考平/片假名的用法區别;若涉及中文或佛教概念,需結合曆史文獻或哲學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拜阙本數不瑕才語創基出钹樗朽蹙密大處着眼淡菜地面輻射斷奏對峙發和風平波息郛廓根魁工拙含經堂鶴翎薨背圜室計出萬死驚颷鸠工庀材汲援極照卷地孔雀東南飛老學庵筆記掠笞連蒂履戴秘而不宣漚子抛泊楄柎披霄決漢巧節七裡香勤思豈有此理镕裁融液入律申布神道雙瞳剪水食士思意送燈素規娑拖天有不測風雲亭檻梯崖媮息王充務要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