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詩》、《書》、禮、樂。《後漢書·逸民傳·法真》:“處士 法真 ,體兼四業。” 李善 注:“謂《詩》、《書》、禮、樂也。”《晉書·後妃傳下·孝武定王皇後》:“天性柔順,四業允備。”
(2).指士、農、工、商四民之業。《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裡布” 清 孫诒讓 正義:“四業,即諸子注四民之業。《漢書·食貨志》亦雲‘四民有業’, 賈 疏謂即《閭師》畜耕樹蠶四業,又引或説以為四時之業,并謬。” 宋 司馬光 《賜書》詩:“四業既交修,坐令風化純。”
“四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分别源自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
指《詩》《書》禮樂
出自《後漢書·逸民傳·法真》,形容士人應掌握的四種經典學問。如《晉書》提到“四業允備”,強調對儒家經典的全面掌握。
指士、農、工、商四民之業
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注解中明确将“四業”對應“四民之業”,即古代社會職業分工的基礎。
現代語境下,“四業”通常指社會經濟的四大支柱部門:
佛教術語中,“四業”指善惡因果的四種類型(黑黑業、白白業等),與世俗意義不同。
使用場景:
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佛教術語詳解,可查閱古籍或宗教典籍。
《四業》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它原指古代人們的主要職業,包括農、工、商、學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構成了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人們生計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
《四業》的拆分可從字形上進行,可以拆分為“囗”和“業”兩個部分。其中,“囗”是表示“圍住”的意思,而“業”表示“行業、職業”的意思。
《四業》總共有9畫。
《四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中,其中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生而不有,焉知其苦也。塞于昆侖,何以擇木。”後來被引申為代表四個職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四業」。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四業」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等古籍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如「四業」、「四楽」等。
1. 古人認為農、工、商、學是四業中的重要一環。
2. 四業是古時候社會的主要支柱。
四業分工、四業分類、四業通權、四業結合、四業聯合。
職業、行業、工種、專業。
非業、閑散、無業、失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