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伐枳的意思、伐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伐枳的解釋

《後漢書·岑彭傳》:“﹝ 岑熙 ﹞遷 魏郡 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視事二年,輿人歌之曰:‘我有枳棘, 岑君 伐之;我有蟊賊, 岑君 遏之。’”後因以“伐枳”為頌揚官吏善政的典故。 唐 張說 《相州冬日早衙》:“除苛囹圄息,伐枳吏人寬。”《金石萃編·唐張允碑》:“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伐枳”是漢語中具有典故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官員勤政廉政的故事。據《後漢書·岑熙傳》記載,東漢官員岑熙在擔任地方官時,因不滿轄區内枳樹(一種帶刺的灌木)阻礙交通,下令砍伐枳樹以利民生。這一行為被後人引申為官員革除弊政、為民造福的象征。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伐”指砍伐、鏟除,“枳”本指枳樹,因其多刺且果實酸澀,常被用來隱喻社會弊端或頑固障礙。因此,“伐枳”的本義為“鏟除枳樹”,引申義則包含以下兩層:

  1. 行政舉措:體現執政者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如《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釋義,強調官員通過實際行動解決民衆困難;
  2. 精神象征:在文學作品中常借指破除陳規陋習,例如宋代詩文中用“伐枳”比喻革新除舊的政治理想(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該詞在現代《辭海》中被收錄為曆史典故類詞條,其權威釋義可參考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中《後漢書》原文注解及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伐枳”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伐枳”原指砍伐枳樹(一種帶刺的灌木),後引申為頌揚官吏施行善政、清除弊端的典故。該詞出自《後漢書·岑彭傳》:東漢官員岑熙任魏郡太守時,推行無為而治,百姓作歌稱贊“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比喻他鏟除地方弊政,使百姓安居樂業。

二、典故背景

三、注意辨析

部分現代解釋(如查字典)誤将“伐枳”解釋為“毀壞人才”,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解。根據權威文獻,該詞應為褒義典故,與“除苛安民”相關。

四、用法示例

多用于詩文或曆史評價中,例如:

《金石萃編·唐張允碑》:“俄喧伐枳之詠”——借“伐枳”稱頌官員政績。


“伐枳”核心含義是頌揚官吏清除弊政、施行仁政,需結合曆史典故理解,避免望文生義。

别人正在浏覽...

八都兒白毫光豹房比各禀食冰文不備唱诨禅錫逞肆傳籤廚宰大路活躭誤吊拷絣把頓足失色甫甫甘香共鳴器公士過鬥過路財神黃昏湯剪頭焦卷己亥雜詩計課矜審狷固絕對真理狂恠葵花闊網狼牙拍了風鄰壁龍興雲屬論繹羅鍋兒美才妙珍目的論盤馬庖人譴勑竅瓠清灰冷竈慶快窮骨頭冗濫三至上丁筲箕石堠首露斯纏碎義調光徒衆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