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離破碎的解說。《漢書·藝文志》:“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詩集>自序》:“矜此難能,競於碎義,是猶削足適屨,屈頭便冠,此又一蔽也。” 章炳麟 《訄書·學變》:“使學者人人碎義逃難,苟得利祿,而不識遠略。”
“碎義”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支離破碎的解說,帶有對瑣碎、片面解釋的批評意味。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碎義”一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治學态度的反思,強調系統性思考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批判片面追求細節而忽視整體,這一概念至今在學術讨論中仍有現實意義。
《碎義》是指義理破碎、含義模糊或不完整的狀态。它描述了某種概念或思想被拆解成零散的部分,使人難以理解或把握。
《碎義》這個詞的部首是石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石,其中包含5個筆畫。
《碎義》一詞源于漢字,是由“碎”和“義”兩個字組成。繁體形式為「碎義」。
古時候,漢字《碎義》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含義并未改變。類似的表示碎并具有義理的典型字如「破裂」。
1. 這篇文章的《碎義》讓讀者難以理解。
2. 這個概念在這本書中被解釋得太過《碎義》,我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
3. 這個詞的真正含義被衆多解釋标志着了它的《碎義》。
組詞:碎片、語義、義理
近義詞:碎片化、失去明确含義
反義詞:明确、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