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譴責告戒。《後漢書·馬防傳》:“ 防 又多牧馬畜,賦斂 羌胡 ,帝不喜之,數加譴勑,所以禁遏甚備。”《後漢書·五行志一》:“上以後故,但譴勑之,不治其罪。”
“譴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組合後,“譴勑”表示譴責并告誡,多用于對錯誤行為的嚴厲批評與警示。例如《後漢書·馬防傳》中“數加譴勑”,即皇帝多次譴責并告誡臣子(、)。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例句,可補充說明。
《譴勑》是一個漢字詞組,意為譴責和懲治。
《譴勑》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刀,總共有17個筆畫。
《譴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例如《論語》、《孟子》等。在這些經典中,譴責和懲治不義行為的觀念被廣泛提及,而《譴勑》成為了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這種行為的嚴正态度。
《譴勑》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譴䬱」。
《譴勑》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在部分偏旁的組合和筆畫的書寫上有所差異。具體的古時候寫法為「譴剿」。
1. 他堅決譴責了那些不道德的行為。
2. 政府決定對貪官進行嚴厲的懲治。
1. 譴責:表示對違法、不道德等行為的批評和斥責。
2. 懲治:表示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以及改正。
1. 批評:表示對人或事物的缺點、錯誤進行評價和指責。
2. 責備:表示對錯誤、過失等進行譴責和斥責。
寬恕:表示原本應該譴責和懲治的行為,卻選擇原諒和不予處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