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吊拷絣把”。捆綁起來吊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有刑罰徒流絞斬,吊拷絣把。設而不用,束杖理民寬雅。” 淩景埏 校注:“吊拷,吊起來拷打。絣把,也寫作綳把、拼扒、絣扒、掤扒,剝去衣服繃綑。”
“吊拷絣把”是一個古代刑罰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将人剝去衣服後捆綁并吊打的刑罰。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有刑罰徒流絞斬,吊拷絣把。設而不用,束杖理民寬雅。”,後多見于元曲,如關漢卿《窦娥冤》中寫作“吊拷繃扒”,屬同義詞變體。
延伸說明
元代《勘頭巾》第三折:“三推六問,吊拷繃扒,打的小人受不過。”,可見其作為刑罰的普遍性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西廂記諸宮調》原文或漢典()的詳細注解。
《吊拷絣把》是一個中國成語,形容受到極刑拷打的懲罰。它借用了拷問犯人時使用的刑具“吊拷”和“絣把”,表達了殘酷的刑訊手段。
根據《康熙字典》,《吊拷絣把》的拆分部首是“吊”和“絣”,其中“吊”的部首是“口”,“絣”的部首是“糸”。它們的拆分筆畫分别是4畫和8畫。
《吊拷絣把》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長篇小說《水浒傳》中。在書中,它用來描述拷問犯人的懲罰手段,表達了極刑殘忍的一面。
《吊拷絣把》的繁體字為「弔拷絣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細微的變化。《康熙字典》中對《吊拷絣把》的古時候寫法沒有具體記錄,可能與現代寫法相似或稍有差異。
1. 那個罪犯被吊拷絣把後,仍然不肯交代自己的罪行。
2. 為了保護人權,現代社會禁止使用吊拷絣把這種殘酷的刑訊方式。
組詞:吊炙徘徊、拷問九逆、絣紳
近義詞:拷打、拷問、酷刑
反義詞:和平、寬容、人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