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條原則;三項法則。《荀子·議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楊倞 注:“至謂一守而不變。”《大戴禮記·主言》:“ 曾子 問:‘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 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説,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2).《戰國策·秦策二》:“ 費 人有與 曾子 同名族者而殺6*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參 殺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6*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 曾參 殺6*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6*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後以“三至”謂謠言多次傳播,也會産生影響。《後漢書·班超傳》:“身非 曾參 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於當時矣。”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唐 元稹 《戒勵風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 明 張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綿力,欲一舉而振之,乃以此緻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謂以遊兵不時出入敵境,使敵困憊。《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石一參 今诠:“三至者,以遊兵不時出入敵境,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至漢語 快速查詢。
“三至”一詞在古籍中有多重含義,根據文獻記載可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解釋:
治國或治軍的三項原則
出自《荀子·議兵》和《大戴禮記·主言》。
謠言傳播的典故
源自《戰國策·秦策二》的“曾參殺人”故事:曾參母親因三人接連誤傳“曾參殺人”而信以為真,最終投杼逾牆而逃。後世用“三至”比喻謠言反複傳播後對人心産生的重大影響,如《後漢書》中“三至之讒”即指此典故。
軍事遊擊戰術
見于《管子·參患》,指通過遊兵頻繁襲擾敵境,使敵軍疲于應對的戰術:“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
文獻關聯性說明:
《三至》是一個成語,意指達到了某種确定的範圍或極點。
《三至》的拆分部首為三,筆畫為三畫。
《三至》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在古代的文獻中有使用記錄。
《三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三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體。然而,對于《三至》這個成語,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
1. 他的漢字水平已經達到了《三至》的程度,無論是讀還是寫都非常流利。
2. 這個項目的成功是需要經過《三至》努力的。
三思而行、三緘其口、三心二意
至此、到此為止、到達一定程度
達不到、未至、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