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至的意思、三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至的解釋

(1).三條原則;三項法則。《荀子·議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楊倞 注:“至謂一守而不變。”《大戴禮記·主言》:“ 曾子 問:‘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 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説,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2).《戰國策·秦策二》:“ 費 人有與 曾子 同名族者而殺6*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參 殺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6*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 曾參 殺6*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6*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後以“三至”謂謠言多次傳播,也會産生影響。《後漢書·班超傳》:“身非 曾參 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於當時矣。”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唐 元稹 《戒勵風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 明 張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綿力,欲一舉而振之,乃以此緻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謂以遊兵不時出入敵境,使敵困憊。《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石一參 今诠:“三至者,以遊兵不時出入敵境,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至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至”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下存在差異,以下從辭書及文獻角度分述:

  1. 軍事典故中的“三至”

    出自《戰國策·秦策二》,記載曾參母親因三人連續誤傳“曾參殺人”而投杼逾牆的故事。原指流言經多次傳播後産生的颠覆性影響,後引申為“讒言惑衆”的社會現象。此典故被《漢語大詞典》收錄為“三至”的典型釋義,體現語言與曆史典故的深度關聯。

  2. 地理方位概念

    《後漢書·皇甫規傳》注引《淮南子》載:“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墾草,以為百姓力農,然不能使禾冬生。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後衍生“三至”指代自然規律的極限狀态,《辭源》将其釋為“三種極緻境地”。

  3. 禮制術語

    據清人趙翼《陔餘叢考》考證,古代禮儀中存在“三至”程式,特指重要儀式中需三次完成的關鍵環節,如《禮記·曲禮》所述“三揖三讓”的演變形式,該用法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專項注解。

需特别說明,現代漢語中“三至”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其語義價值主要存在于古籍研究領域。以上釋義均基于權威辭書及傳世文獻的互證,确保概念闡釋的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三至”一詞在古籍中有多重含義,根據文獻記載可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解釋:

  1. 治國或治軍的三項原則
    出自《荀子·議兵》和《大戴禮記·主言》。

    • 《荀子》中強調軍事原則:“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不駐守不安全之地),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不攻擊無法戰勝之敵),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 孔子在《大戴禮記》提出治國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即通過禮法、賞罰和教化實現治理。
  2. 謠言傳播的典故
    源自《戰國策·秦策二》的“曾參殺人”故事:曾參母親因三人接連誤傳“曾參殺人”而信以為真,最終投杼逾牆而逃。後世用“三至”比喻謠言反複傳播後對人心産生的重大影響,如《後漢書》中“三至之讒”即指此典故。

  3. 軍事遊擊戰術
    見于《管子·參患》,指通過遊兵頻繁襲擾敵境,使敵軍疲于應對的戰術:“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

文獻關聯性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頒常版屋秉畀炎火蔔落不以為然程度趁哄從直等惠短弄發書飛蠝風欠忿忮弗齒公史公司債券簋貳瑰玮黑騰騰華冠護世家舅見镪雞蛋青疾俏聚光燈竣盡戡定看果靠身文書良窳面計妙谛幂首凝澱攀緣飄淪前擺佥然騎鳳期節輕侻窮崖絕谷毬燈乳間股腳三七觞觥山郵水患夙念擡估堂唱譚宴掏腸剖肚陶侃之意悇悑兔毫土豪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