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承認過錯或坦白罪行。《唐律疏議·名例·盜詐取人財物首露》:“諸盜詐取人財物而於財主首露者,與經官司自首同。”《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元年》:“初, 元昊 反,陰誘屬 羌 為助, 環慶 酋長六百人約與賊為鄉導,後雖首露,猶懷去就。”
"首露"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構詞語素與曆史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語素組合義 "首"作為名詞時指頭部,《說文解字》注"首,頭也";作量詞表序列第一,《爾雅》載"首,始也"。"露"本義為露水,《玉篇》釋"露,天之津液",引申為顯露,《廣雅》謂"露,見也"。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字面指"頭部顯露",在《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中特指"首次公開出現",如《後漢書》載"星孛首露,示警于天"的天象記載。
二、專名特指義 在東亞古代史研究中,"首露"特指駕洛國(今韓國金海地區)開國君主。據《三國遺事》記載,首露王于公元42年從天而降金卵中誕生,建立半島南端的城邦聯盟。此專名在《東亞古代王權研究》中被稱為"卵生神話的典型王權符號",其名諱組合"首"象征王權頂點,"露"暗含神格顯現的意象。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語義分化:文學語境多取"初現"之意,如王維詩"林梢首露青峰色";曆史文獻則常見于東亞古代政權稱謂。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存于特定學術研究及典籍引述場景。
關于“首露”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該詞存在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承認過錯或坦白罪行(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及法律條文)
首次顯露/出現(現代引申用法)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例如“首露馬腳”可能指向“初次暴露”,而“向官府首露”則明确指向認罪行為。
鉢授蔔相補冶士鸧金超籍愁黯黯輴欙村駡打埃塵打辮子搭醮當途大同小異等為地穿甲笃意二者必取其一放臂肺勞風壺風移俗易分煙析産甘波功高震主海浦蒿箭诃辱荒張混磞撿拾建嗣家戲疾風迅雷井底鼃驚龍晶英計然術咎舋刊授大學空海昆劇枯澁拟态派系普薦氣數芞輿三顧茅廬審處沈約霜雲說朝南話亭閣通犀帶椀器危微精一文陸烏頭馬角黠慧顯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