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掘瘗埋,挖墳。《晉書·王敦傳》:“有司議曰:‘ 王敦 滔天作逆,有無君之心,宜依 崔杼 、 王淩 故事,剖棺戮屍,以彰元惡。’於是發瘞出屍,焚其衣冠,跽而刑之。”
“發瘗”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由“發”與“瘗”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的字義解析:“發”在此語境中取“開啟、掘開”之義,“瘗”則指“埋祭品或屍體的行為”,二字連用特指古代祭祀活動中“掘開掩埋祭品的土坑以進行二次祭祀”的儀禮環節。該詞見于《周禮·春官·司巫》鄭玄注:“既祭,則藏其發瘗”,指祭祀後需将掘開的瘗埋處重新封存。
從文字學角度分析,“瘗”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幽貍也”,段玉裁注“貍同埋”,強調其與土地相關的掩埋屬性。而“發”作為動詞前綴,構成如“發墓”“發冢”等表示掘土動作的詞彙,這種構詞方式符合上古漢語的語法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發瘗”一詞在現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新華字典》中均未單獨收錄,其使用範圍主要局限于古代禮制文獻及相關的訓诂學研究領域。對于該詞的具體應用實例,可參考清代學者孫诒讓《周禮正義》中關于祭祀儀軌的詳細考釋。
“發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字面意為“發掘瘗埋”,即挖開墳墓(“瘗”指埋葬、藏匿)。但該詞在實際使用中更多作為引申義,形容品行不端、行為不正派的人,帶有強烈的諷刺與貶義色彩。
引申與用法
通過比喻,将“發瘗”與不道德的行為關聯。例如:
記憶技巧
提示:該詞屬于較冷僻的詞彙,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卑劣”“無恥”等替代。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歧義。
白龍堆班超報効鼻赤不退步驺察舉長才短馭常平本錢澄浃楚辭章句大字報電照俄爾訛誤法舸發刊方土恭館功料官寮古钗花工荒唐無稽花生米火紙假辭鴶鸲精料計務開言口歹狼疾連發連貫離尊馬步馬革昴星團妹丈密而不宣搴擥丘蓋瘸狼渴疾忍饑挨餓熱戰三乏曬暖涉筆舍拚四七四膳四休居士天災地變鐵闆一塊亡君聞喜宴五褲詳殚小毖